枸骨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这5家饭馆历史悠久,你想不到的做法,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 https://m.39.net/pf/a_4331557.html

历史悠久致美斋

旧日北京著名饭馆有“八大楼”、“八大居”之说。其中尤以“八大楼”最为著名,即所谓“买布到八大祥,吃饭到八大楼”。“八大楼”为致美、东兴、泰丰、鸿兴、鸿庆、新丰、安福及萃华。致美楼更是居八大楼之首,素有“八楼唯致美”之誉。

致美楼原名致美斋,坐落在北京繁华的前门外煤市街,开业于明末清初,原是一家姑苏风味菜馆。后来,乾隆皇帝的御厨景启被聘为首席厨师,使致美斋的菜点集南北烹调之精、汇御膳民食之粹而名噪一时。

清末民初,致美斋倒卖给李氏、杨氏、张氏三位山东人。此三人,各有一手制作卤味菜点的好手艺,经过他们的创造,山东风味独占鳌头。为招徕宾客,店主又购置煤市街路西一个有二十二个房间的“U”形二层红楼。至此,致美斋分为东西两院。路东原四合院式二层楼房,坐东向西,铺面平房三间,北边两间是厨房,另一间为门道,朱门两扇,“致美斋”字号高刻于门庭上端,青砖为底,颇为醒目。院内低洼处,置一近六平米长方形的木制鱼盆,鲤鱼池中游,绿草水上浮,既能观赏,亦可供食客指鱼为菜。路西,红楼坐北朝南,朱门雕漆,曲径通幽。室内贴有名人字画,青砖铺地,清静舒适;设有红方桌、凳,另备圆桌一张,房间以木扇相隔,遇有办宴席者,可随时将隔扇拉开,印有“万寿无疆”的碗、碟、盘、象牙筷子,精美雅致,古香古色。这些雅座,专供贵客饮宴。

致美斋三位店主合力经营,厨师阵容整齐,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能做一百多种菜点,如四吃活鱼、云片熊掌、百鸟朝凤、游龙戏凤、三丝鱼翅、寿比南山等等。尤其四吃活鱼甚妙,就是一条活鱼在一桌上做出四种吃法:头尾红烧改清煮做汤;中段鱼身,从中间鱼骨劈成两片,一片糟醋,一片糟溜;鲤鱼的鱼子,营养丰富,可单另红烧。

光绪二十八年(),致美斋增设分店,扩建了一座三层大楼,清书法家王序亲题“致美楼”匾额。民国初年,山东人王东南出任致美斋经理,使致美斋达到鼎盛时期,店员由十几人增加到一百余人,满清皇戚、民国要员、艺苑大师等社会名流,皆是这里的常客。

悠久美味话水饺

过年吃饺子,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民间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苏巧生的御厨,技艺相当高超。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九,他为皇帝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菜肴,就差一样就一百个花样了。当夜他想:明天就是除夕了,只要能补上这一道菜,便可回家与家人过团圆年了。

第二天,苏巧生正为如何做好最后一样菜发愁的时候,突然看到案板上有剩下的羊肉和青菜,他便将肉和菜混合在一起剁碎,并拌上调料,用白面粉做的皮包了许多小角角,放在锅里煮熟,奉给皇帝食用。皇帝食后,龙颜大悦,忙问:“此食何名?”苏巧生脱口而出:“乃角食也。”自此之后,民间便流传着过年包“角子”而食的风俗。

饺子,又名“扁食”,俗称“煮饽饽”,源于南北朝至唐代的“偃月形馄饨”。年新疆吐鲁番发掘出土的唐代墓葬中,就发现了几个形似偃月的古代饺子。至北宋,“饺子”称作“角子”,北方人称“角”为“交”,故而叫“饺子”。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关于皇帝边吃饺子边看歌舞的记载。到了明代,饺子又称“粉角”、“饺饵”等。清代,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在京城和广大城乡已普遍流行,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每逢大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清代印行的《肃宁县志》中第一次将“扁食”、“角子”定名为“饺子”。以后,饺子作为贺岁的迎春食品,一直相延至今。

饺子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隽永的饮食文化内涵。除夕零点,旧时称“子时”,人们要在除夕之夜包好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新旧年交替自子时起)。

江西鄱阳地区,春节吃饺子,有的还在饺子中放糖、花生、红枣等,谁吃到就分别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早生贵子”。而在河北保定地区农村,大年初一总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谁吃到这枚有铜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谁在一年中会发财。关中一带过年时,却将饺子与面条同煮,称之为“银钱吊葫芦”(葫芦象征长寿)。这种吃法在河南唐河一带,又称做“金线穿元宝”,意即“有金有宝”,新年发财之意。

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饺子的种类异彩纷呈。包饺子所用的面粉一般有:玉米面粉、高粱面粉、荞麦面粉、大麦面粉、精制面粉等;饺子馆分为荤素两大类,以三鲜馅最为受欢迎。烹饪方法上,有锅贴饺、油炸饺、蒸饺、水饺、火锅饺等,其中水饺最为普遍。从口味上分,又有五香味、咸鲜味、香辣味等。我国的饺子在地方名点中,也占有一定的席位,如河北石家庄的“百尺竿”饺子、邯郸市的“一篓油”饺子,都很有名。

有趣的是西安的“饺子宴”,它荟萃了北方饺子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一百多种风味各异的饺子精美绝伦,酸、辣、甜、咸、麻五味俱全,一个饺子一个形状,百饺百味,被誉为“神州一绝”。

誉满京华泰丰楼

北京的饭庄业,昔日有“八大楼”之说,其中之一的泰丰楼,现在前门西大街恢复营业了。

北京旧时著名的饭庄,除“八大楼”之外,还有“八大居”、“八大春”和“八大坊”之谓。其中的“八大楼”为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鸿庆楼、萃华楼、新丰楼和安福楼。除东兴楼在东安门、安福楼在王府井、萃华楼在八面槽外,其余都在繁华的前门一带。

泰丰楼位于大栅栏煤市街一号,外观不起眼,是座三间门脸的两层小楼,可进到里面却极轩敞,有房一百多间。同时能开六十桌席,雇员常有百十号人,在南城的饭庄中,规模算得上首屈一指了。

此饭庄开业于清同治十三年(),在八大楼中除东兴楼外,数它历史最悠久。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光绪初年泰丰楼已是一座名闻遐迩的新式饭庄,其盛况“历久而不衰”。那时来这里吃饭的多为清朝王公贝勒,豪绅权贵。民国时,这里是*府官员,银号掌柜,“八大祥”东家,以及梨园名伶等宴客之所。市民红白喜事也常在这里预订大型酒席。历史沧桑,泰丰楼虽几次易主,但字号一直未变,风味也没有变,在顾客中卓有信誉。

泰丰楼是山东风味的饭庄,以烹制海鲜著称京华。经营的品种多为山珍、海味、鱼虾。其最拿手菜肴,有沙锅鱼翅、炸乌鱼蛋、酱汁鱼、锅烧鸡、烧脍爪尖、葱烧海参、油炸大虾。这里的火锅汤圆、火锅水饺也都别具特色。

笔者曾同十几位朋友在这里吃过一次“一品锅”,印象颇深。首先上的是几道下酒的凉菜,接着是四个小炒,最后是“一品锅”。锅中有1只鸡,1只鸭,1个肘子,1只火腿,20个鸡蛋,20个鸽子蛋,2斤乌参,2斤玉兰片……码得井然有序,颇为美观。往桌上一端,热腾腾、香喷喷,让人垂涎欲滴。据一位姓王的厨师介绍说,这码锅子是很要技术的,这么多东西,没有本事是码不下的,而且还有很多名堂,什么“君君臣臣”啦,什么“文东武西”啦……懂行的人一看便知道是出自名厨之手,还是徒弟所为。酒足饭饱后,饭庄给每人送上一包风味点心,有银丝卷、枣泥方脯、四喜包、肉丁馒头、烫面饺儿等,做工精细,十分可口。

萃华楼的鸡汤菜

在北京那些上等菜馆里,烹调技术高超的厨师不仅讲究菜做得好,而且讲究汤也要做得好。所以俗话道:“菜好汤好,酒足饭饱。”笔者当年居住北京的时候,曾经几乎尝遍各家名菜,比较之后,觉得汤菜应以萃华楼内最佳。他们做出的鸡汤,清汤如水,奶汤乳白。据说制作这样好的鸡汤,功夫是很不平常的。清汤要用鸡脯肉、鸡腿肉剁成鸡肉泥,再用凉水调稀往锅里倒。文火煮沸后,清去汤面上的漂浮物,使汤汁干净变清。奶汤用同样的鸡肉泥为料,用火则须猛烈,烧滚数时始见乳白。

萃华楼名菜之一“清汤燕菜”就是用其清如水的鸡汤和上等燕窝做成的,做好后透明清亮,细看还可见到燕窝的丝纹,吃时清鲜醇香。用清如水的鸡汤做鱼翅、脍乌鱼蛋,都是汤清肉白的上等鸡汤菜。

萃华楼不仅鸡汤菜出类拔萃,其他菜也很有特色。例如他们制作的山东烧鸡既不同于山东省的德州烧鸡,也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的烧鸡,而是具有这家胶东风味菜馆自己的特色。这种烧鸡的制作法是先置光鸡于瓦盆之中,然后撒下适量的味精、盐、葱花、姜末、花椒、大料之类,让鸡在盆里面“重染”三个时辰之后,才上笼屉蒸熟脱骨。再经油炸、烧制,吃起来,开始时不觉有何特殊味道,待嚼烂咽下喉咙时,始有一股清香异味。再如他们的“油爆双脆”和“酱爆鸡丁”,做得既脆又嫩,且不沾盘,全凭技师掌握火候。正由于这里有好菜好汤,所以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

据说四十年前萃华楼开业之时,它的几位经理原是东华门大街的老字号东兴楼的合伙经理。他们由于和东兴楼掌柜安树棠闹了别扭退出来后,请了丰泽园的掌柜栾鲤庭当总经理,另树一帜,开了萃华楼。萃华楼之“萃”就是要出类拔萃之意,果然没几年就把自光绪年间开业的东兴楼给压倒停业了。

如今萃华楼饭庄仍在四十年前旧地,北游的友人,曾去光顾者颇不乏人。据说里外几经修葺,堪称为北京著名的上等菜馆。它仍然保持着菜好汤好的经营风格。

八大堂中惠丰堂

当年名噪京城的惠丰堂饭店,又恢复了老字号,这使我想起惠丰堂的过去。

惠丰堂原址在前门外观音寺街的一个带回廊的四合院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店堂都是隔好的一个个单间,客人往高背黑漆的木雕椅上一坐,小伙计立即送上手巾和茶水。这家饭店的美味佳肴,有糟溜鱼片、糟溜鲮鱼丁、烧四丝、沙锅鱼唇、三丝鱼翅等。此外,甜菜花样也很多,光莲子就有琥珀莲子、冰糖莲子、蜜汁莲子等。我记得这里有一道老年人最爱吃的菜叶烧烩爪尖,其实这爪尖即猪蹄,只是炖得很烂,里边的大、小骨头都已剔出,专吃烂烂的皮和筋。惠丰堂做的菜有季节性,冬天吃琥珀肘子,夏天吃水晶肘子,春天吃春饼,冬天吃锅子,颇受顾客欢迎。

惠丰堂始建于咸丰年间。旧时京城的饭馆,除了“八大楼”、“七大居”外,还有“八大堂”,诸如聚贤堂、会贤堂等,如今“八大堂”据说只剩下惠丰堂一家了。

咸丰末年,掌柜的张克宣从老家山东来到北京,开了这家山东风味的惠丰堂,开始专办红白喜事。张克宣一手操持,并不雇佣伙计,有事就招呼几个人办几桌,没事也就不开张。后来张克宣和李莲英的干儿子李季良拜了把兄弟,李季良给了张克宣一笔银子,把惠丰堂整修一番,开设了卖零吃、包酒席业务,还增添了雅座,生意渐渐兴旺起来。李季良还办了个戏班子落脚在惠丰堂,尚小云就是惠丰堂的红角。

年,惠丰堂由前门外搬到复兴门外翠微路,至今仍保持着山东风味。当年的少掌柜李秀庚(张克宣之孙)已六十有七了,现在依然没有离开惠丰堂。另外,当年在惠丰堂做学徒的张志钊老师傅,也还在这里传授着惠丰正宗绝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