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答读者问玉米密植或稀植,不仅事关品种,更 [复制链接]

1#
在《玉米10个为什么》系列文章中,有一位网名“圣僧”的读者关于“玉米密植稀植”的迷惑,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因为这个问题具有很大普遍性,所以拿出来再讲一讲。讲话要有理有据——虽然只有一少部分读者具备独立思考的智慧(这是由于“二八定律”所决定的),虽然很大一部分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拒绝思考,拒绝去想“几个为什么”,但是,本篇文章仍然列举了大量的证据,惟愿能帮助到一少部分农业精英,就足够了。退一步讲,但愿我们的文章让更多的一些三农人士“不要成为康力特教授的学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头条搜索框输入“英国康力特教授”就明白了)。1、一味学美国,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科学报》曾经发表文章,指出“如果中国放弃了自身农业优势,一味学美国,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同时,美籍华人育种家张铭堂先生也曾撰文指出“不能使用美国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应用在中国的栽培。”其实,种业商务网曾多次转载了张世煌先生对“美系品种”的预警:美国种质所适应的生态特点类似我国的黑、吉、辽(种子在低温下萌发,苗期在低温环境下生长,根系比较发达),但这类品种*淮海夏播条件下,由于土壤温度高,玉米根系活性丧失得比较快,根系发育相对较弱,容易发生倒伏。此外,前期高温和中期阴雨寡照也都使美国种质不适应,导致结实障碍和抗病性较差。2、美国玉米密植,但是美国的耕地肥沃,中国是比不了的美国玉米种植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有机质平均4%以上。这是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宁夏试验站《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的美国考察数据。那么,中国的农田的土壤有机质是多少呢?据《土壤学报》年的数据,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1%~2%约占四成,土壤有机质2%~3%约占27%,土壤有机质4%的更是“少的可怜”——仍然在个位数上(8%不到)。请注意:土壤肥沃这一点,仅此一点,就使得美国玉米“理所当然”比中国玉米增产20%以上。因为,中国农科院徐明岗研究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有机质提升一个百分点,对全国作物增产的贡献率将近10%”。3、美国玉米的耕层深度,比中国平均深一倍据李少昆博士介绍,美国的土壤耕层深厚,一般耕深35厘米,可是中国的耕地耕深约20厘米左右。请注意:耕层浅对玉米的减产因素是20%~30%(据《玉米抗逆减灾栽培》一书)。4、美国的玉米氮肥使用,中国的玉米却“氮肥不足”据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宁夏试验站《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数据,美国耕地有机质比中国高一倍的前提下,美国玉米分三次施纯氮肥20.32斤——折合亩用尿素45斤。请有思考头脑的你想一想:你想模仿人家的高密度,三次施氮肥,你又能做到吗?!另外,据美国国家玉米种子协会公开的信息: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参与者年,90%以上都是分次施肥,折合每亩施入38~52斤纯氮(折合亩用尿素84斤~斤)。而且,美国的玉米高产竞赛已经进行了56年。美国的玉米高产竞赛参与者,有的典型是“祖孙三代”经验继承的“竞赛专业户”,你凭什么和人家比呢?!还有,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位大学教授研究,对玉米产量影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气候”占27%,二是氮肥占26%(大于品种的19%)。可见“氮肥对于玉米”的重要性之大。可是,你家的玉米是怎么用氮肥的呢?你凭什么高产呢?5、美国玉米种植带的降雨,中国的玉米“望尘莫及”美国“玉米带”不但有充足灌溉水源。而且夏季降水丰富。据李少昆博士介绍,美国在玉米生长季节的降雨条件非常好,每个月平均毫米左右。这一点,是中国的*淮海,中国东北,西北三大区域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因为,我国60%以上属于“雨养农业”,而且降雨量分布非常不均。请注意:玉米拔节期受旱严重可减产20%左右,抽雄吐丝期受旱严重可减产40%以上。因为受旱一天的减产6%~13%。另外,灌浆期受旱一天减产4%~3%。在中国降雨不均匀且水利浇灌较差的条件下,抗旱型玉米品种的稀植栽培,内蒙古通辽地区的种植户的增产幅度在67%。6、美国玉米籽粒机收,最大的功劳却是天气据美国华人育种家张铭堂介绍,美国中西部的“玉米带”是一年一季,4月底最低气温16℃左右开始,到9月初是“青枝绿叶”活秆成熟(美国春播一季玉米,从播种到成熟天左右,或者说从出苗到成熟约天左右)。但是,9月中旬会突然有10天左右的“印第安人的夏天”的特殊气候,干燥的空气很快就把植株和叶片的水分抽干,玉米籽粒的含水量很快到15%左右。干燥的玉米秸秆可以“强壮直立不倒伏”一直到来年春天。请注意:中国没有这种天然脱水环境,玉米籽粒必须进行机器烘干。籽粒水分高于15%有几大弊端:烘干费用,运输费用,籽粒破损率的损失,籽粒霉变的风险,产量偏低的风险等等。据年《河北夏播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数据,个品种籽粒含水率平均28.69%,而且,这还是比正常收获期推迟7~21天收获的数据。在中国,玉米籽粒机收,什么品种可以达到15%的籽粒含水率呢?7、相对耐密植的郑单,也是株的产量≈株的产量这是中国农科院马兴林博士对3个玉米种植区10几个省的多年科研结果。而且,高密度条件下,减产减收的风险加大。8、青岛农业大学科研结果,抗倒伏的玉米单株增产潜力31.99%青岛农业大学许莹莹硕士的科研究结果,“茎秆粗壮”单株增产潜力大的玉米品种,增产率31.99%,抗倒能力特别强。在玉米的抽雄前20天和抽雄后60天,这80天里,每一天都有可能发生倒伏或茎折。预防倒伏是种植户的“第一追求”,也是玉米种子经销商长期效益提升的一个基础因素(因为如果其中一年你的玉米种子出现倒伏,就是让你的种子销量大减甚至关门)。那么,降低1/3的密度=不减产,或者还会增产明显(因为通风透光性更好,光合作用更强)——越是减产的年份,增产幅度越大,何乐而不为呢?偏偏要做“康力特教授的学生”有什么好呢?9、玉米密植,倒伏风险巨大下图是河南省农科院郭书磊博士科研结果:玉米高密度种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减产——基本上是“十密九倒”。同时,山东农业大学李广群硕士研究结果认为,玉米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导致节间拉长,抗倒能力随着株高穗位的增高而降低。请注意,在大风大雨“大树也被刮倒”的时候,密植玉米使用控旺剂,也“扛不住”!河北衡水武邑县一农资经销商,年销售的两个大厂家的名牌抗倒剂,竟然在90%的地块“不管用”。10、玉米密度大,空秆多据《农村科学试验》报道,玉米高密度带来的三大弊端:抗旱变差,抗倒变差,空秆率增多。下图某玉米专著的截图,如果玉米种植密度大,由于株间荫蔽、阳光不足,体内有机养分缺乏,也会使植株软弱、空秆率增加,严重地降低产量。11、旱地,瘠薄地,盐碱地,越稀植越高产我国玉米种植区域,60%以上属于“雨养农业”,肥水条件相对较差。据《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刊载的尚虎山助理研究员的科研结果,干旱地区玉米密度增加,茎粗减小极显著(茎秆变的很细),抗倒性降低,稳产性减弱。李少昆博士曾明确指出:增加密度不仅是一个“品种耐密性”的问题,它和种植技术、管理水平、地力条件等都有关系。土地瘠薄,地力越瘦的地块,密度肯定要降低。比如:在河北沧州*骅和沧县一些“望天收”的旱碱瘠薄的耕地,种植某稀植大棒国审品种,一米留苗三株(亩密度株),在当地表现很好。12、玉米产量都是“来自氮磷钾”的结果,如果秸秆多了,要么多施肥,要么减产没有足够的氮磷钾供应,任何玉米品种都不会高产。不管是施肥,还是土壤肥沃,只有供应足够的氮磷钾才能形成产量。同一块地,种植同一个品种,同样的肥水管理:如果,一个平米留苗5株(亩密度株),可以有10斤生物产量=5斤秸秆+5斤玉米棒子。但是,一个平米留苗8株(亩密度株),那就是10斤生物产量=6斤秸秆+4斤棒子,或者是7斤秸秆+3斤棒子。秸秆产的多了,必然导致“棒子的损失”。试想:你家雇工用两班人“干同样活儿”,都是每天吃一斤馒头,甲队5个人吃一斤馒头,乙队8个人也是吃一斤馒头,你说,“吃不饱”的乙队能多干活吗?——你家玉米一些高产的典型案例,他们为了推销品种或者申报项目,都是人为地“巨量施肥”和“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比如,我国某一位农业专家,曾在电视上脱口而出:他创造高产记录的试验田,一亩多投入0多元钱,实际上是赔本的!13、玉米密度大小和畸形穗比例成正比下图某农业技术人员的文章,密度过大,影响通风透光,容易出现“苞叶短”(果穗露顶),空秆,花粒,秃尖以及瘤黑粉病的加重。综上所述,总结如下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得知:除了靠近俄罗斯附近的黑龙江的第三、四、五积温带的玉米种植区,“特早熟品种”由于穗子小、穗行数少、籽粒小,它们“不得不”密植(亩密度株以上),才可以维持正常产量(公斤~公斤之间)。再排除西北地区光辐射量强、风雨少的区域,也具备密植的环境条件(但是倒伏风险也存在,而且密植和施肥多少的矛盾也客观存在,见第12条内容)。此外,东北玉米种植区、*淮海夏玉米种植区,要想“籽粒机收的密植”,至少满足几个条件:品种生育期提前7天以上,而且“站秆能力好”(抗倒伏)、抗茎腐、抗霉变。籽粒收获时含水15%~20%同时容重高。如果没有这样的品种出现,不如适当稀植为上策,因为,马兴林博士科研证明:郑单也是株产量≈株产量。李少昆博士说过:培育一个密植的,适合粒收的品种,没有七八年时间很难育成。目前,一些种子企业宣传的籽粒收获品种,并不完全适合籽粒收获。(作者: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王智广尹洪雨,特别感谢河北成安县玉多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邯郸永年报农种植合作社对本文的贡献)为你推荐

年十大假农资案曝光!网络售假人人喊打

最高亩产.6公斤!年寻找玉米高产品种测产结果公布!

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初审,这些新品种上榜!

每年进口超32亿“洋种子”!断“种”危机悄然而至!

解决中国农业种子问题,到底有多重要?

种业商务网:一览种业,我能!服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