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附城镇大浦中村,郑春苗寻找被遗弃的亲妹妹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的一个清晨,张志和跨上马,在透着凉意的晨风中离开长安城。一对童男童女紧随其后,主仆三人走过人气渐浓的大街,走出城门。


  径直往北走了三里,迎面是缓缓流动的渭河水。身后的长安城,渐行渐远。


  11年前,16岁的张志和明经及第,少年得志,皇帝恩宠,何等满怀壮志啊。世事总难料,“再见了,长安;去你的吧,官场!”

受伤了,开始“浮三江,泛五湖”


  站在渭桥上,张志和回望了一眼长安城。晨雾蒙蒙,巍峨的大明宫时隐时现,如梦如幻,一如海市蜃楼。


  “驾——”张志和一拍坐骑,主仆三人头也不回,绝尘而去。


  朝廷的人都知道,张志和辞官奔丧去了,却没人知道,他此去就不再打算回来。


  离去,是因为心里受了伤。


  6岁就能写诗作文的张志和,当时的名字还叫张龟龄,家在安徽祁门县。8岁就被唐玄宗特许陪太子李亨在东宫读书,16岁科考中第,20岁,李亨为他钦赐御名,改成张志和。天才的人生之路,早早就铺上了红地毯。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张志和和他并肩作战,为唐朝收复失地,剿灭安禄山反贼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巩固帝位心切,李亨答应了回纥的无理要求(回纥曾经在镇压安史之乱中帮了唐朝),张志和觉得他们的条件太苛刻,提醒皇帝三思。唐肃宗不但不听张志和的话,还听从了趁机要挟张志和,想方设法让他治罪的一些大臣的谗言——于是,张志和被贬。没够一年,唐肃宗才发现错怪了张志和,因为不听从他的劝告,回纥兵在洛阳城烧杀掠抢,惨不忍睹。


  没够一年,李亨赦免了张志和,宣布无罪。


  可是张志和却对官场心生厌恶起来。他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可能因为慎重行事而日子安定,也可能莫名再度被贬,谁知道呢。


  那就走吧,回老家去,做个自由的归隐者!


  恰好父亲去世,张志和辞官守孝。感谢皇帝赐了他一奴一俾,张志和给他们各取了很诗意的名字——“渔童”和“樵青”。


  从此,张志和悄然开始了他悠闲的“渔夫”生活,“浮三江,泛五湖”。

别找我,我“不在云边则酒边”


  30岁那年,守孝期满,张志和的妻子又去世了。人生如此无常,这样的打击更加坚定了“渔隐”的决心。


  购买钓具,购买舴艋舟,带着渔童和樵青,张志和告别亲朋,开始到处寻找垂钓的好去处。


  一般喜欢钓鱼的,叫垂钓爱好者;再升级的叫垂钓发烧友;张志和是什么级别呢?我想现在很多自诩“发烧友”的肯定比不上他吧。你看看哦,为了钓鱼远离家乡——先是顺着水路到了*山、绩溪等地,又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都不太满意。最后当来到湖州的时候,眼前的美景把张志和吸引住了,苕溪上游,西塞山安然矗立。这里远离战乱,还有一些老朋友在附近隐居。得,就是这里了!


  “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张志和自称“元真子”,他知道李亨一直等着他回朝廷当官,现在又到处差人寻找他,于是写了一首《自歌》。据说朝廷的官员找到湖州的时候,看到这首诗以后也便死心了。张志和的隐居,可不是一般隐士的“装逼”,他是真的归隐,他再也不喜欢官场的生活,谁劝也没用。


  几年后,唐肃宗李亨驾崩。消息传来,张志和怅然若失。这个亦天子亦同学的故人,伤害过他,但更多的时候是尊重他。这些年能优哉游哉地“渔隐”,有个皇帝在心里“罩”着,也是常人难有的幸福啊。

颜真卿挽留,“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湖州隐居了5年,因为老家祖屋发生变故,张志和只好结束了美好的生活,回到安徽老家。从此过着“门隔流水,十年无桥”的生活,与世无争。


  年8月的一天,十年闭门不出的张志和换上新衣服,坐上破旧的舴艋舟浮江而上。在湖州,刺史颜真卿专门为他设了一场宴会,同时到场的还有60多名文人雅士。张志和何等聪明,他知道颜真卿是真心实意劝他出山,助他一臂之力。颜真卿花了几年的时间编撰大型文集《韵海镜源》,但总觉得不够完美,需要做得更好,必须要一个能力强的人帮忙才行,而文、诗、画、歌样样都拿得出手的张志和是最好的人选。


  宴席开始,张志和自然是众星捧月的对象。你一杯,我一杯,众人纷纷来敬酒,他呢,来者不拒。


  喝到微醉的时候,颜真卿提议大家填词助兴。他先开头,吟诵了五首《渔父词》。张志和一听,心里就笑开了,这老颜啊,果然是煞费心机哟。他的五首词,无一不是话中有话,提醒他水上作业危险不小,不如归来,共创伟业。


  轮到张志和了,已经喝得浑身舒畅的他毫不推辞,内心早就一片通透。


  取笔,铺开宽大的芭蕉叶,丝竹奏起《渔父》的曲调,张志和引吭高歌,俯仰之间,手起笔落,五首《渔父词》行水流云,一气呵成。


  流传千古的那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就这么诞生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好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轻描淡写之间,就笑盈盈地婉拒了颜真卿。不是高手,哪能如此?


  简单的一首词,27个字,千年来却让世人不停传诵。就是它,49年后传到日本,日本天皇嵯峨喜欢得不得了,让大臣们来模仿,结果嘛,当然东施学西施。到现在,这首作品甚至还被编进了日本教科书,这影响力,太牛了。


  和初唐的王勃一样,写出《滕王阁序》一年后就落海而死;张志和也在写出了《渔歌子》一个月之后,驾着颜真卿送他的舴艋舟,在莺脰湖上溺水身亡……


  才子落幕,能以惊世之作为人生的句号,是唏嘘,也是欣慰吧!

来源:玉林晚报

监制:*梦帆

编辑:肖德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