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修志与烹鲜三联中读
TUhjnbcbe - 2023/11/3 21:03:00
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篇用户投稿By中读用户

Aki老子曾将治国与烹饪相比,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在我看来,修志与烹鲜也如出一辙。修志就是编修志书。志书与史书类似,也有不同。史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记述对象,蕴含观点于其中。志是以地域为界,以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各方面为记述对象,秉笔直书,不加议论。修志的学问比烹饪要深许多,一般厨师拜师三年便可掌勺,我入行七年,也才摸出些修志的门道。厨师置席,首先要心中有数,做几个菜、做什么菜、荤素搭配、口味浓淡、营养平衡,甚至时令节气,都要考虑周到。修志也是一样,要修一部佳志,下笔前要胸有万壑,记些什么、如何分布、体量分配、风格特色,乃至装帧设计都要考虑在内。菜谱做得好看,也要名副其实才行,不要闹出“群英荟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笑话。我们修志,也要表里如一,篇目和内文相统一。烹饪有炸、爆、烧、炒、溜、煮、汆、涮等二十八法。有的食材适应性较广,采用不同的技法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如豆腐有炖、煎、炒、溜、蒸、炸、烤、拌、焖、焗、汆、涮等十余种做法。有的食材比较独特,要是用错了法就暴殄天物了,如茴香用来做馅儿食是极好的,用作其他就与“美味”二字无缘了。修志何尝不是如此?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只有灵活运用,才能使志书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若将志书里的数据表格变成文字,不仅枯燥无味,还不利于比较。多华美的文字形容城市夜景,也不及一张实景照片让人一目了然。没有不好的食材,只有不好的厨师。一饭一蔬皆来之不易,好厨师追求物尽其用。比如做蟹粉小笼包,取蟹*后,蟹肉难道弃之不用吗?当然不可。蟹肉可做蟹肉丸、番茄蟹肉意大利面、蟹肉白玉卷,最不济也可熬个海鲜砂锅粥,或蟹肉炒蛋,也算不负螃蟹兄弟在海河湖底几百个日夜吐纳生息。鱼翅燕窝谁都会烹,最考验厨艺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食材。将闲散碎料烹得色香味俱全,才是真本事。这像极了修志。有的资料好,要素齐全、记叙得当、结构完整、语言平实,只要稍加修改就能入志。这种资料是我们的“心头好”。有的资料不尽如人意,零散、断线,缺少要素、记叙不当是通病。这类资料或采撷自茫茫书海,或是一些大稿的“边角余料”,我们的工作就是发现它们、梳理它们、运用它们,将其改头换面书写成章。好的资料仿佛是“别人家的孩子”,可遇不可求。零散的资料却是“自己家的孩子”,虽然资质差些,也总要栽培他,想法设法让他成才。倾注的心血多,感情就深些,若其真正成才,家长自然洋洋得意。让人记忆深刻的,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稿子,而是那些费尽巧思起死回生的稿子。还有一种资料,运用起来远非烹饪可比,堪与考古相提并论。据说恐龙的样子是考古学家以化石推演而来的。我们修志也有这种情况,只不过以我入门级水平,要达到此等境界,还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烹饪是个良心活儿。菜品看着色泽亮丽,品着鲜香有味,至于洗得干不干净,放了多少味精汤精,用了什么油,全凭厨师良心。修志比这更考验良心。资料挖掘到什么程度,数据真实否,稿子改了几轮,和供稿单位交涉几何,有无改进空间,如此等等,只有编辑自己心里清楚。餐厅里食客能当场反馈,志书中很多东西要留与后人评说。在外行人看来,修志人是有一点“榆木脑袋”的,常常为了一个数字纠缠不清,供稿单位不解其意。宁可当下吃一点亏,担一点骂名,也不能遗臭万年,这大概就是修志人锱铢必较的原因了。与厨师相比,我们修志的工作着实寂寞了些。寂寞也挺好啊,有利于思考。在熙熙攘攘的时代洪流中,安坐一隅,做点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作,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若谈及愿望,我希望人们多读多用我们的作品,功在当代也好,利在千秋也罢,希望我们的工作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一些贡献。就像厨师,不仅希望食客一饱口福,也希望饮食能有利于健康,让人精神愉悦,激发正能量。这样一份工作是我的至爱。纵然没有满堂喝彩,在我心里,我为自己骄傲,我为自己喝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修志与烹鲜三联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