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4 20:47:00
近年来,岑巩县坚持交通先行,按照“建设质量优、养护管理好、运输服务好、沿线群众赞”目标,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积极探索“交通+产业”“交通+物流”“交通+旅游”“交通+就业”等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幸福路”,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公路从“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国道3.6公里、省道.14公里、县道.52公里、乡道.6公里、村道.66公里、通组硬化路.84公里,公路密度为.95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产业。一是连通源头基地。围绕油茶、杂交水稻制种、茶树菇、烤烟、*精等产业发展,建立“交通+特色产业”计划项目库,规划建设支撑带动效应强的产业开发路,将农村公路末端延伸至产业生产源头基地,因势利导推动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一路通、百业兴”带动效应。截至目前,共筹集资金1.22亿元,修建“四好农村路”示范项目思阳至大榕、烂桥至小堡等16条公路,连接产业基地50余个,发展油茶3.5万亩、杂稻制种3.2万亩、茶树菇万棒、烤烟1.9万亩、*精等中药材1.8万亩,惠及沿线村镇10万余人。二是连通加工基地。依托现有交通区位优势条件,按照“交通+”模式,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以县城为交通枢纽中心,规划建立生态特色食品加工园,并结合乡村农业产业分布情况,在各乡镇和乡村汇集点建立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强化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县域农特产品品牌创建和附加值提升双赢。截至目前,县生态特色食品加工园已启动建设,结合交通资源优势在乡镇村建立茶树菇、西红花等加工基地20余个,年累计加工农家腌制品、干竹笋、干豆角、干白菜、南瓜子等余吨,可直接产生加工总产值达万余元。三是连接市场主体。结合全县农业产业规划,加大农业产业市场主体引进培育,将现有交通基础条件优势与其他*策性优惠条件融合作为农业产业招商引资重要推介内容,编入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宣传手册。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对落户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产业机械化、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开展招商引资推介10场次,引进农业产业企业7个,到位资金万元。交通+物流。一是搭建调运平台。建成大数据智慧交通云平台,及时录入供班线车、网约车、学生定制班车、农村货运车等信息,积极推广应有“通村村”APP,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时时掌握运营车辆信息、运输需求、车辆过车监管等,改变“车找人、人找车、空车回”的局面,实现客运物流互联网预约、电话预约、车辆查询等人车信息互通共享。截至目前,“通村村”智慧交通云平台共注册管理用户9户、平台运行车辆辆(含出租车、公交车)、注册从业人员人、注册软件人数人,累计平台访问量次。二是扩张物流网点。按照“两网同步”思路,同步推进路网与物流网建设,以建立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站和利用农村便利店实行一元代收方式,不断扩展延伸农村物流端点。同时,整合申通、顺丰、圆通、邮*等8家快递物流公司资源,打通“通村村”小件物流平台与快递物流公司信息共享卡口,充分运用农村客运班线和闲散货车运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双流通。截至目前,发展余家农村便利店为物流代收点。全县建制村服务网点个、11个乡镇物流节点和县级物流仓储分拨中心全部实现互连互通,群众收寄快递成本下降70%,收寄时间缩短60%以上。年全县网络零售额达万元,较上年度增长了2.3倍。三是建立营运队伍。按照“一中心两支点”模式,整合全县农村运力资源,组建岑巩县及时雨运输有限公司、岑巩县杨浩信息商贸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入驻县仓储物流分拨中心,并与邮*、圆通、申通等物流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明确物流公司负责县城内物流快件的收运和货运公司负责全县各乡镇村物流快件的到点收运职责。同时,强化对货运公司车辆安全监管和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确保县乡两级物流运输服务同级同步。截至目前,培育货运企业4家,拥有大小车辆65辆,从业人员余人,开展业务培训6批次。交通+旅游。一是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结合全县旅游产业规划,按照“交通+文化旅游”方式,强化人文旅游、生态旅游开发,深入挖掘思州砚、思州战鼓等思州系列文化资源,着力实施县、乡道路面改善提升工程,积极打造水尾马家寨村、黔东南大峡谷、客楼红豆杉、天马玉门洞景区等自然风光旅游专线,开通景区服务旅游班车,辐射全县4个3A旅游景区和余个景点,形成旅游交通“闭环”。截至目前,修建县内旅游公路20条,旅游接待人数.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28亿元。二是打造定制旅游线路。围绕“抓交通兴产业促脱贫”目标,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型业态,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级版,积极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将人文旅游景点、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娱乐休闲农家乐有机结合,推出“农业产业生产观光线”“休闲娱乐农家线”“亲子采摘体验”等短途旅游精品线路,满足本地及周边游客周末乡村自驾游需求。截至目前,打造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7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车率达%,拥有省级生态农业示范产业园4个,休闲农家乐40余家,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群众收入2.2万元。三是连通县外旅游线路。依托跨区域交通干线,积极融入梵净山、镇远古城等旅游圈,积极推进石玉高速、江玉高速建设进度。强化岑巩至石阡温泉、江口梵净山、镇远古镇等县外景区景点二级公路的日常养护,制定“美丽乡村公路”景观方案,完善公路沿线绿化亮化,提高公路绿化率,配套完善安全防护、标识标牌等设施,努力打造舒适、安全的国省干道路面环境,带动文体活动、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业态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服务集散地,驱动交通旅游产业化发展。目前,该县县道绿化率达%,乡道绿化率85%以上,村道绿化率达75%以上。改提质改造国省干道、县乡公路20条,修建石玉、江玉高速过境出入口4个。交通+就业。一是以工代赈兴就业。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就近吸纳群众参与路基整理、路面硬化等小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多万元,建成型沥青拌合楼及型环保节能沥青拌合楼,通过与县属国有公司合作,探索“以站养路、以路养站”营运模式,实行沥青供应市场化运营,就近吸纳本地劳动,组建沥青供应运营劳务工程队伍,在优先保障县域内公路修建和养护沥青供应下,提供对外沥青供应。近年来,全县在道路建设养护方面就近吸纳本地群众就业余人次。二是开发岗位促就业。坚持“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原则,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将全县达到列养标准的县、乡、村公路实行“路长制”管理;每年将农村公路小修保养经费足额纳入县财*预算,通过购买服务设置护路员公益性岗位,对全县农村公路修补、路面巡查、路肩平整、积水排除等进行管护,形成“以人养路、以路养人”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已投入管护资金万元,开发护路员公益性岗位个,每人每年增收1万元,全县农村公路8.52公里全部列入养护范围。三是连接企业助就业。结合园区企业用工需求,采取城市公交延伸、原有班线公交改造等方式,开通园区至思旸、大有、注溪三个乡镇和县城至园区“就业公交专线”,提高公交化运行覆盖率,积极打造“半小时经济圈”,切实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近就业和园区企业用工难题。同时,开通广东、江苏、浙江等外出务工专线,强化本地劳动力返岗就业。截至目前,开通“就业公交专线”4条30班次,解决农村余人长期和临时工性就业问题,累计发送省外专车50辆,输送人数1.6万人次。通讯员刘明鑫编辑姚瑶编审杨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