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治疗糖尿病必须辩证论治,因人而异
TUhjnbcbe - 2023/11/8 17:41:00
北京治湿疹最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4675.html

西医目前对糖尿病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称之为不治之症。病人在承受痛苦的同时,还要承受高昂的费用,以及后续的各种难以承受的并发症。

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采用传统中药配方治疗,可以修复胰腺功能,调节自身代谢平衡,消除、缓解各种并发症,具有阻断遗传和杜绝复发的可能。

中医认为: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一种症状。因此,中医没有专治糖尿病的药,而是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导致糖尿病的不同病因。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辩证必求于本”,就是找到致病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的治疗。

要治愈糖尿病,就要解除导致糖尿病的原因。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病症,仅靠吃药无法治愈,还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有些病人吃了中药之后觉得效果不明显,我归纳大概三个原因:

1、中医师的辩证、用方是否正确:中医院是大多数病人求诊的地方,医院的中医师实际上是挂着中医牌子的伪中医,他们不懂中医基本理论,不会中医辩证方法,也就开不出对症的方药。要找遵循传统中医思路的纯中医治疗才行。

2、信心不足,耐心不够:有些患者希望几幅药就改变症状,但中医治病不是针对血糖指标来的,而是针对身体状况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形成的体质,希望几幅药就改变,除非遇到了神医。

3、只是寄希望于服药治病,而维持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变。中医治的不是病,是治病了的人。如果一边吃药,一边继续按原来生活方式造病、甚至加重病情,别指望病能好。所以既要吃中医开的药,也要按中医的建议改变生活方式。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几乎每个患者的首选方法都是二甲双胍,其对待糖尿病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控制二字,很少有人考虑如何治疗。几乎没有人想过是否能通过中药来进行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在中医上称为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液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主要涉及到肺、肾、胃,而以肾脏为主。根据临床症状可辨证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情况。上消:主要表现为肺热津伤,用消渴方进行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即可。中消:主要表现为胃热炽盛,用玉女煎加减可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如口渴多食、便溏、乏力并见,是胃热过盛,损伤气阴之表现,可用七味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下消:主要表现为病程日久,阴损及阳而出现阴阳俱虚的情况,或者病久入络,表现为血脉瘀滞,如糖尿病足。下消肾阴虚时,可用六味地*丸加减滋阴补肾,润燥止渴。阴阳两虚时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温阳滋阴,补肾固本。血脉瘀滞时,在补肾同时要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改善血液循环。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成书的《*帝内经》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这一认识极其精辟。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饮食因素。最早发现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见于唐初甄立言《古今录验方》,至今也有多年了。

糖尿病初、中期多为气阴两虚,其病在脾;中、后期则肾、心、肝、肺四脏皆受其累。

中医的脾,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也就是把饮食物的精微,通过肺的气化作用而敷布全身,这一功能,又叫“转输”、“散精”。脾虚则运化失职,于是上奉者少,流失者多,糖尿病之“糖尿”,就是精微的流失。

至于脾虚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饮食,二是劳倦,三是缺少运动(金代刘河间称之为“逸病”),四是肝气郁滞,影响及脾(古称“木乘土”)。饮食因素实居其首位。

治疗糖尿病的思路是基于糖尿病多见脾胃气阴两虚的认识。但有偏于气虚的,有偏于阴虚的,亦多气阴两虚的。此外,糖尿病亦多夹瘀、夹痰、夹湿或湿热、夹气滞,但气虚、阴虚是本,这些都是标。原则上是以治本为主,标证突出者,有时也需要先处理标证。病情复杂者尤须具体情况作具体地分析和处理,不能拘于任何一法、一方、一药。

兹大略而言之:偏于气虚的,表现为乏力,腿软,稍活动即觉累,口不甚渴甚至根本不渴,饮水多则腹胀,食不多,多食即胀,大便溏或便次增多,但饿了又极难受,甚至会心慌,出汗,消瘦(体重锐减)或肥胖,腹大,肌肉绵软,舌体胖大,齿痕,苔白腻,脉弱。

偏于阴虚的,表现为口渴,虽饮很多水也不解渴,心烦易怒,消谷善饥,消瘦,尿多,大便干结,甚至数日一行,舌红苔少,脉细数或滑数。气阴两虚的,则兼气虚和阴虚两种证候。

气虚为主者,常用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如生*芪、*参、红人参、*精、山药、苍白术;脾气下陷,便溏,便次多者,加干荷叶、葛根以升清阳。此外,适当佐以养阴药,如玄参、旱莲草、女贞子。

阴虚为主者,以养脾胃之阴为主,常用药如麦冬、玄参、生地、五味子、枸杞子、玉竹、天花粉、西洋参、石斛、白芍、桑白皮、地骨皮等;阴虚燥热而渴饮无度者,加石膏、知母;心烦,消谷善饥,加*连、十大功劳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治疗糖尿病必须辩证论治,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