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和林黛玉本来就有前世的姻缘。下世到人间历劫时再续前缘。在贾府里,贾母非常看好两个人的婚姻,三番五次的有意促成,但是没想到贾府突然来个薛宝钗。
薛宝钗进京的本来目的是入宫,参加选秀失败之后,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为了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她把目光转向了贾宝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全力以赴,甚至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插足者”,并先后使用了三个办法,最终成功地成为“宝二奶奶”。
制造舆论
俗话说众口铄金,薛宝钗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她的身边人先后炮制出“金玉良缘”的说法。
最先替她小范围发声的是贴身丫环莺儿。
红楼梦第八回,薛宝钗染病梨香院,贾宝玉前去看望时,薛宝钗有意索取通灵宝玉观看并反复念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字迹。此时,莺儿没有正常去给宝玉倒茶,而是在旁边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连忙索要,拿到之后看到上面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忍不住说道:“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丫环莺儿说的话,分量自然不够,如何把“金玉良缘”的说法在整个贾府里传扬开来。还需要有重量级的人物进行沟通,所以薛姨妈站了出来。
她先后多次跟王夫人等外人说过,薛宝钗要找有玉的人才能嫁。这种话甚至薛蟠都记在心上。
贾宝玉挨打过后,薛宝钗以为是薛蟠惹了祸,回家找薛姨妈说理。薛姨妈不分青红皂白训斥了薛蟠,薛蟠大闹,从而说出此事:“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捞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做事之前舆论先行”,薛宝钗“插足”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情,既是上天的安排,更是佛家的说法,于是变成了天经地义。这让薛宝钗合理插足有了舆论上的支持和准备。
找人站台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再大的舆论也动摇不了两个人的衷情,很多人对此也不屑一顾。
贾琏的仆人心儿在向尤家姐妹说起林黛玉和贾宝玉婚事时这样说道:
“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王熙凤对两人的恋情也非常看好,不仅借着吃茶之事让反问林黛玉为何不给宝玉当媳妇;还借着两人闹矛盾互相原谅时说两是扣了环;甚至跟平儿探讨过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婚事,“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所以这种情况下,薛宝钗光有舆论不行,还需要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为她说话,她就是贾元春。
贾元春先是让太监传旨让大家搬进大观园时,专门点出薛宝钗之名,后来在过端午节的前期,早早的赏赐了端午节礼,有意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礼物赏赐成一模一样,巧妙地暗示出她看好薛宝钗,看好金玉良缘。
打压对手
有了贾府上上下下的舆论,有了贾元春的强力支撑,薛宝钗还在林黛玉身上打主意。
为了打压林黛玉,她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纯粹的打压,二是有意的关心。
打压的举动是这样的。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两宴大观园,酒宴之上,林黛玉说起酒令,带出《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词话,被薛宝钗抓住了把柄。刘娃娃走了之后,薛宝钗把林黛玉喊到自己屋里直接“审问”,后来林黛玉折服时,她又说道:“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抓住林黛玉的把柄制伏她之后,薛宝钗又主动关心她。
关心的举动是这样的。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薛宝钗看望林黛玉时,劝她多喝一点燕窝粥,得知她难以开口时,马上应承由自己来保障,并在当天晚上派一个婆子送了一大包,这让林黛玉非常感动,躺在枕上一边感谢宝钗,一面想到宝玉与自己有嫌疑。
薛宝钗先是用法理上的道德制高点来让林黛玉叹服,后来私下里用一大包燕窝让林黛玉彻底感受到她对自己的关心,让林黛玉认识到自己与薛宝钗之间的差距,这种又打又拉的方式极为高明。
结局
薛宝钗为了嫁给宝玉,使用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三种。
除此之外,薛宝钗还想办法拉拢贾宝玉和贾宝玉身边的仆人,比如私下里替贾宝玉做针线活,让自己的丫环莺儿认贾宝玉身边的茗烟之母为干娘,哥哥薛蟠也三天两头去找贾宝玉喝酒听曲,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做法,最终使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大好姻缘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而他成功的成为宝二奶奶。
自古以来,人在做天在看。薛宝钗费尽了心机嫁给了宝玉,虽然得到了婚姻之名却没有得到婚姻之实,最终仍旧没有逃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生悲剧。
声明:本文系资料重点引自《乾隆庚辰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胡适藏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郑振铎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