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瞩目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人们手拿发光的柳条,缓缓而行,静美诗意的“垂柳图”配上伤感的“送别”歌曲,表达了好客的中国人民对来自世界各地客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大导演张艺谋演绎的是经典的中国式浪漫。自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古人借用“柳”谐音“留”,表达“挽留难舍”之意。成语“灞桥折柳”即送别之意,古代长安东有灞水,建有驿站,水上有桥,送客至此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唐代诗仙李白的诗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充分说明一千多年前“折柳送别”已经蔚然成风。王维那首著名的送别诗更是家喻户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植物学上讲,杨柳科柳属共有多种柳树,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欧洲也有好几种原生柳树。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柳树的,距今多年的甲骨文就已出现“柳”字了。历代诗词吟诵最多的植物就是柳,柳文化的渊源流长从植物成语也可见一斑,据统计“柳”仅次于桃共有18条成语,比如与人相关的成语,如陶潜五柳、人柳三眠;与景相关的成语,如花光柳影、花红柳绿、柳暗花明;还有讥讽性的成语,如残花败柳、寻花问柳等。
当然,作为著名的观景植物柳树也会开花,宋代杨万里写过有名的诗句《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诗意清新乐趣盎然,不过暮春初夏时节捉“柳花”应该是指飘扬的柳絮,这几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大误会了,实际上柳絮是柳树的种子。真正的柳花是雄性柳树早春初发时那黄色的嫩蕊,瞧那毛绒绒的样子多可爱!此时雌株们也没闲着,纷纷蕴育结实,一俊时机成熟裂开,那状如飞雪的柳絮随风飘散,它实际上是在传宗接代呢。一团团柳絮如果在三四小时内接触到湿润的土地,它就有可能落地生根,所以河湖岸边常有天然的柳树肆意生长,“杨柳岸”是大自然的杰作。
当然,遍布大江南北的柳堤也有人类的功劳。据说公元年开凿大运河后,隋炀帝杨广诏令“种柳一株,赏绢一匹”,激励附近百姓很快在一千多里的长堤上遍种柳树。望着烟柳长堤杨广不无得意:从前秦始皇泰山封禅时,避雨山腰的五株大松,故封它们为“五大夫”。今日柳树遮日驱热,也立大功,我就赐它姓杨吧。随后人们喜称柳树为杨柳,一直延续至今。
有句诗家喻户晓“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的生命力十分强大。这个中奥秘啊,在于柳树的水杨酸,类似生长激素,促使柳树在寒冬时节抢先抽芽吐绿。所以农谚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柳粉”杜甫吟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唐代诗人贺知章有首咏柳千古绝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是春天的象征,它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是那么的直接那么的强烈。和煦的暖风与曼妙拂披的柳这对完美组合,暖风熏得游人醉,远远望去象中国画里的洇染写意,将春的魅力演绎得让人陶酔。有趣的是,柳花还是一味正宗的中药,功能主治为:祛风,利湿,止血,散瘀。古代民间有采集鲜嫩柳叶制作柳叶茶的,常饮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另外啊,国外研究发现柳叶和柳树皮也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呢,看来柳真是个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