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方面,痹证需采用“逐风寒、去湿热”、化瘀血之方,如身痛逐瘀汤,该方以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等药物为主,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若患者有热象,可加苍术、黄柏以清热燥湿;若身体虚弱,则可加黄芪以补气固本。而对于痿证,则需采用补气活血、标本兼顾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旨在扶正祛邪,恢复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补阳还五汤,这一经典方剂,其立方之基在于气虚血瘀之病理机制。此方以补气为主轴,辅以活血之法,旨在使气旺而血行,从而有效治疗半身不遂与瘫痿之症。在方剂配伍中,生黄芪被重用,其用量远超其他六味药材,凸显了补气之重要。黄芪大补元气,能起废痿之力,而其他药材则协同活血祛瘀,既治病症又不伤正气,其药效周行全身,力专效宏,成为临床上治疗中风病的良方。元气与火,实则同源,火即元气之显现。人以阳气为本,故补气即是补阳。若人体元气亏损过半,半身之气仅余二成半,气血无法归并,则易现半身不遂之症。此方能使亏损之阳气得以濡养调达,故名“还五”,即补阳还五之意。黄芪补气行气之功效,古人早有记载。《证治准绳》中便提到:“卒仆偏枯之症,虽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可见,黄芪在补气活血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肯堂的气虚偏枯理论及其对黄芪的重视,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清任在王肯堂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去防风之发散,加入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等活血通络之药,将补气药与活血药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学术上的重大建树,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如黄芪赤风汤、黄芪桃红汤、足卫和荣汤等方剂,均是在补气活血之法的基础上创制而成,分别用于治疗瘫腿、产后抽风、痘后抽风等病症,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些方剂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证明了补气活血法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关于黄芪的用量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医者主张黄芪应重用至四两或四两以上,认为如此方能发挥其补气固表、升阳举陷的功效,同时其他药物也应相应地略有增加,以协同增效。亦有医者认为黄芪应适当减量,以免药力过猛,而其他药物则应适当增加,以调和药性。更有医者主张黄芪轻用三五钱,认为此量既能发挥黄芪的药效,又不会过于峻猛,同时与其他药物用量相当,可更好地发挥整体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黄芪的用量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初得半身不遂的患者,可加防风以增强祛风通络之力;若用寒凉药过多,可加附子以温阳散寒;若用散风药过多,则可加党参以补气养血。此外,对于不同症状的患者,也需加减不同的药物。如肝火盛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等以清肝泻火;肝阳偏亢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牛膝等以平肝潜阳;痰盛者加天竺黄、南星、橘红、半夏等以化痰止咳;湿重者酌加菖蒲、藿香、佩兰等以芳香化湿;挟外邪者加羌活、防风、细辛等以解表散寒;阴伤者加生地黄、白薇、玉竹、麦冬等以养阴生津;兼口眼歪斜者加蜈蚣、全蝎、白附子、僵蚕等以祛风通络;肢软沉重者加虎骨、熟地黄、杜仲等以强筋健骨;肌肉无力者加千年健、桑寄生、功劳叶、狗脊等以滋补肝肾;肢体麻木者加姜黄、稀莶草、桑枝、鸡血藤等以活血通络;肌肉萎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等以滋补精血;肢体寒凉者加肉桂、附子等以温阳散寒;自汗气短、脉虚缓或先天不足者加人参、鹿茸、熟地黄等以益气补虚;关节疼痛而脉促者加乳香、没药等以活血止痛;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等以平肝熄风;失眠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炒枣仁、山栀子等以养心安神;口噤或唇缓涎出者加皂荚、钩藤、僵蚕等以祛风化痰;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以补气健脾;心下痞而气不利者加台乌、青皮以行气宽中;纳少胸闷者加炒枳壳、陈皮等以理气消食;大便干燥者加麻仁、郁李仁或酒大黄等以润肠通便。总之,黄芪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随证加减,变动范围极大。对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属阳气不足者,亦宜久服多服,正如原文所提示的“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药不可断。而对于肝阳化风者,则不宜使用黄芪,或需谨慎加减使用。从保险起见,最好用张锡纯的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方剂进行治疗。#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