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凯:评职称“明码标价”应审视评定体系
安徽宿州市第十九小学评职称的“惯例”:职称名额由校长“标价”,遇特殊情况还可以“打折”。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在实现顶层设计的基本公平后,如何将校长的权力关进笼子就提到了日程上。 安徽宿州市第十九小学评职称的 惯例 :职称名额由校长 标价 ,遇特殊情况还可以 打折 。近日,涉事校长刘某已被停职,接受纪委调查。有教育界相关人士认为,出现这样情况,就说明学校制度设计出现问题,应当要加快完善推荐制度,规范推荐程序,避免让校长 一言堂 。(3月17日《京华时报》)如果将这种情况的出现仅归因于 学校制度设计 ,未免失之简单;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整个制度设计给予学校太大的寻租空间。审视职称评定的整体设计,比只关注学校的 评定漏洞 重要得多。在现有的职称评定中,遵循着这样的基本流程:层层下达各类职称评定的名额限制 单位对申请人进行审核 在满足条件的申请人中确定上报对象 相关部门审批。由于名额少而符合条件的人多,职称名额就成了稀缺资源。对于任何稀缺资源来说,都具备交易的价值和升值空间。由于职称除了现实的金钱变现(工资增加)的直接价值外,还具备其他的隐性价值(比如课外辅导的广告价值、跳槽的身份价值等),稀缺性显而易见。在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名额和基本条件。由于大家都符合条件,所以,稀缺的名额无论给谁,无论是哪一级部门来审核,都不存在实体问题。在基层单位也就必然产生寻租空间,名额越紧缺、满足条件的人越多,这个寻租空间就越大。这个寻租空间客观存在,出不出现 明码标价 或 密码标价 情况,在很多时候,只能寄望于学校的制度严密程度甚至是校长的个人品德。本应为道德楷模的教师,面对 标价 的职称,成为 沉默的大多数 ,不愿打破畸形的平衡,也在于职称稀缺性中的压力和期待。因此,学校的制度设计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职称评定的顶层设计。审视顶层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一是名额的限制,二是条件的限制。如果没有人或者少有人符合规定的条件,名额分配下来后 非他莫属 ,也就不会有寻租的空间;或者,如果没有名额的限制,符合条件者都能皆大欢喜,职称就不会成稀缺资源。在顶层设计中,将这两个关键问题解决好,是从根本上防止职称评定出现寻租的关键。而且,不是通过科学指标,而是以分配名额来控制比例,是一种简单化、将矛盾和负担转移给基层的懒*。水平相当甚至更突出,但却不一定能够被评上相应职称,这是公平问题;能力水平不足但却评上相应职称,这是基本指标不科学的问题。审视职称评定顶层设计,既要解决科学指标问题,更要解决公平问题。从目前的职称评定乱象来看,相关部门应当一方面科学制定职称评定各项指标;另一方面应当逐步取消名额分配,公平对待每一个 达到相应能力水平 的教师。当然,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在实现顶层设计的基本公平后,如何将校长的权力关进笼子就提到了日程上。通过民主、规范的审核程序,让上报的名单经得起所有人的质疑;通过通畅的监督反馈体系,让职称评定过程阳光透明。这样,既保证寻租空间最小化,又保证寻租成本最大化,让教师专注于教学,不用担心于职称之外的 功夫 。让教师少一些道德与利益间的权衡取舍,让师德少经受这种 考验 ,校园会纯净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