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二十一治疗胸痹的经
TUhjnbcbe - 2021/1/3 22:59:00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218/5941745.html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二十一)——治疗胸痹的经验

作者:姜杨等

胸痹是以胸膺部满闷不舒,疼痛时作时止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主要病变在心,为真心痛、厥心痛、心痛、胸痛等。早在《内经》一书就有“胸痹”的记载以来,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对本病的认识。董建华教授集众医家之所长,积多年之临床经验,深入地探讨了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并总结出了几个临床疗效较好的方剂。

01

抓共性,确定基本方药

董老认为,辨病与辨证,二者不可偏废。凡病均有其共同之处,抓住共性,确定基本治法和方药,是把握疾病的重要手段。尽管导致胸痹的病因病机很多,诸如年龄、体质、气候、情志、饮食、某些疾病等,但是,根据胸痹所表现的胸膺部憋闷、疼痛时作、痛有定处这一主要的也是共同的临床表现,便可以确定气滞血瘀是胸痹的共同病机,或者说是直接病机。无论是缘于年迈阴血亏虚、心气不足、气阴两亏,还是寒邪痹阻、心肾阳虚,寒痰阻滞,或是暴饮暴食、恼怒郁闷,或是久病咳喘、风湿痹痛等等,凡见到胸部憋闷、疼痛时作的,无不与气滞血瘀有直接关系,只是根据憋闷与疼痛的不同程度,气滞、血瘀各有偏颇。针对这个病机的基本治法是宽胸理气活血。董老常以瓜蒌、薤白、丹参、三七、广郁金、旋覆花为基本方药,随证加减化裁。其中瓜蒌甘寒,善润肺滑痰而降胸中之逆气,薤白辛苦温,可宽胸理气,通阳散结,二药相伍,寒热有制,宽胸互益,为治胸痹之要药。丹参、三七活血化瘀而不伤正。旋覆花消痰下气,兼通血脉,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解郁化瘀,二者相伍,有解郁行气活血之功。此六味药用于初羅本病,正气尚盛,胸闷疼痛时作者每每获效。若以气滞胸闷为著,可加檀香、枳实、厚朴,但檀香不宜久服,并且用量不宜过大,以防耗气伤阴,一般用量以5g为宜。若以血瘀疼痛为主宜加降香、红花、制乳香、制没药,董老曾治一马姓患者,因劳累过度,突然感觉胸前区闷痛,伴汗出,心慌,舌尖红,苔薄腻,脉弦细缓。西医诊为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董老认为,伏案久坐,胸中气郁,血络不畅,投以瓜蒌15g,薤白9g,半夏10g,丹参15g,郁金10g,红花10g,枳实10g,降香6g。5剂而诸症悉除,偶感胸闷气短,守原方加*参10g,炙草5g。6剂,久未发作。

02

施辨证,分清阴阳虚实标本

董老特别强调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对任何疾病,既要把握其共性,掌握其共同病机和治疗法则,更要分清个性,以求同中之异,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由于受到体质、年龄、情志、气候、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胸痹以阴阳失调、本虚标实较为多见,现分还如下。

1.心气不足

胸痹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除胸闷、疼痛外,还常见到心悸、气短、不耐劳累、舌暗舌体胖大有齿痕等症,此因年迈或久病,劳伤心脾,心脾气虚所致。心主血脉,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机不达,血行不畅。粗略分析近几年董老治疗胸痹的病因记载,此型最为多见,约占半数以上。治宜益气宽胸,理气化瘀,于基本方内加入*参、炙甘草、功劳叶、仙鹤草。其中功劳叶、仙鹤草有补虚之效,多用于虚劳,功劳叶兼清虚热,仙鹤草止血散瘀,二者补虚而不燥,为*参、炙甘草之臣。若气虚甚加*芪、*精。

我曾仿董老经验治疗一胸痹患者,疗效甚捷。徐某,59岁,自觉胸闷、憋气、气短,左侧胸前偶感刺痛,血压/mmHg(19.9/13.3kPa),舌淡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脉细数。此为心气不足,气血失畅,治以益气宽胸,活血通络,方用:*参10g,*芪10g,炙甘草5g,旋覆花10g,郁金10g,瓜蒌15g,薤白10g,丹参10g,三七粉3g(冲),檀香6g。6剂。服药后自觉胸闷憋气明显减轻,左侧胸已不痛,偶感心慌气短,守方再进十余剂,诸症均除。

2.肝肾阴虚

胸痹伴有眩晕、耳鸣、失眠等症者亦为常见,此多因肝肾阴亏于下,相火不制而逆于上,扰动清阳所致。董老常以平肝潜阳、理气调血治之。基本方加入夏枯草、生石决明、益母草、菊花。其中夏枯草、生石决明可平肝潜阳;菊花清肝火;益母草入心、肝二经,有养肝益心之效,既能清泄肝火,兼能活血利水,董老常用之于肝肾不足之眩晕、水肿等证。

若失眠甚,加丹参、炒枣仁。董老曾治一女性患者,张某,48岁,胸闷气短已四五年之久,胸痛彻及背部及左肩,伴头晕、目花、心悸、失眠、月经前后不定期,心电图示ST段下移,血压/mmHg(21.2/14.0kPa),舌紫有瘀斑,苔*,脉弦数。董老认为此属肝肾亏虚,阴不制阳,肝火上亢,治当平肝潜阳,理气开胸活血,方用:生石决明20g(先煎),夏枯草10g,菊花10g,益母草10g,广郁金10g,旋覆花10g(包),香附10g,全瓜蒌15g,薤白10g,丹参15g,三七粉3g(冲)。6剂,药后诸症均减。

3.心阳虚衰

胸痹以遇冷为甚,背部恶寒,脉沉迟或结代、舌暗或青,苔白,均为心阳虚衰、寒凝脉络所致。治以开胸通阳,理气通络。董老常于基本方中加入桂枝或肉桂,阳虚甚者加制附片,以温阳通络而强心。心阳虚者往往与心气不足并见,因此常以益气与通阳并用。董老曾治疗一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女性,胸闷疼病彻及胃脘,心悸,活动后加重,舌苔*,脉细数,偶有结代,治以温阳益气行水。方用:制附片10g(先煎),*芪30g,*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猪苓15g,炙甘草5g,肉桂5g,珍珠母30g(先煎),丹参15g,三七粉3g(冲)。10剂,药后胸部闷痛明显好转。

4.湿热阻滞

胸痹虽以虚证为多,但多为虚中夹实,特别是脾虚不运,湿热中阻,或痰湿内盛者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胸闷而疼痛,纳呆脘闷、舌苔厚腻,治宜宽胸理气,健脾化湿,董老常于基本方中加入藿香、佩兰、厚朴、萆薢、晚蚕砂、车前子、滑石等。其中萆薢、晚蚕砂,可祛下焦湿浊,多用于舌根苔厚腻者。若痰湿内盛可选用苏子、苏梗、杏仁、清半夏、胆南星。董老曾治一患者,胸闷气短,夜间常常憋醒,背部疼痛,口干,小便*,舌暗红,苔*腻,辨证为内热湿重,治以清利湿热,宽中理气,方用:*芩10g,滑石10g,芦根20g,旋覆花10g(包),广郁金10g,香附10g,丹参15g,炒枣仁10g,茯苓10g,通草5g,藿香10g。6剂。药后胸闷减轻,舌苔化薄,再进10剂,夜间睡眠安稳,气短亦减轻。

以上几种类型为临床所常见,或见于不同个体,或见于同一个体的不同病期,或是单纯一种类型,或是相互错杂,治疗时抓住主要病机,随证变化,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董老曾治一周姓患者,经常胸闷疼痛,头晕,心悸,气短,口干喜饮,脘闷纳呆,大便不畅,下肢时肿,舌暗而胖。西医诊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中医辨病为胸痹、眩晕、消渴,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湿热中阻,气滞血瘀。不同时期,其临床主症就有所偏重。年12月25日就诊时,胸闷,时作刺痛,矢气频作,口干引饮,舌红少津,苔根*,脉弦细,血糖mg/dl,尿糖(+),血压/00mmHg(22.6/13.3kPa)。治以养阴生津,清热化瘀。方用沙参15g,麦冬10g,地骨皮12g,*精30g,益母草15g,夏枯草10g,地龙10g,丹参20g,三七粉3g(冲),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6剂。药后胸痛即减,口干亦明显好转。年2月19日再次就诊时,心前区绞痛,睡眠差,头痛头晕,舌尖红,苔*,脉弦细,治以宽胸活血,通络止痛,佐以平肝,药用:丹参20g,三七粉3g(冲),旋覆花10g(包),广郁金10g,川芎10g,香附10g,生龙骨20g(先下),生牡蛎20g(先下),珍珠母30g(先下),夏枯草10g,水牛角20g(先下),降香10g。6剂。药后胸痛即止,仍感头痛,恶心,舌淡红,苔*而有裂纹,脉弦。再以开胸理气,和胃降逆,药用:苏子10g,苏梗10g,半夏10g,陈皮10g,生姜5g,竹茹5g,吴茱萸1.5g,*连3g,生石决明30g(先煎),广郁金10g,降香10g,川芎10g。6剂。药后头痛、恶心亦止。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作者:姜杨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二十一治疗胸痹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