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水陆两栖植物,有个特别易记的名字:风箱树。
风箱是以前打铁铺必不可少的工具,长方形中空,一推一拉中快速把铁块烧得通红。但与风箱之形完全不同的是,风箱树看树婀娜,看花妩媚,飘飘逸逸夺人眼目。哪里有风箱的样子?
既然形状不像风箱,为何取名风箱树呢?
这是由于风箱树生长速度较快,材质又轻盈,是做风箱很好的材料。人们常常用它。久而久之就称它为风箱树了。
为灌木至小乔木,高1-4m。根部发达,根皮浅红色。茎分枝极繁,小枝幼时覆盖着柔毛。
单叶对生和3叶轮生,矩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托叶三角形,顶端常有一黑色腺体。
风箱树的花,排列于枝端部或上部叶腋,花序梗较长,花冠漏斗形。很多白色红色花长在一个圆球形的花托上,密聚成圆圆的头状花序。花冠裂口处有一枚黑色的腺体,在开花之前,黑色的腺体特别明显,像一双双的小眼睛为花儿的开放作侦探,极为可爱。
生于溪边、沟边、山坡潮湿地、山沟两旁疏林中或灌木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根、叶或花序均可入药。性味苦凉。归肺肝胃、大肠经。
根清热解*,止血生肌,散瘀止痛,祛痰止咳。
花序清热利湿,收敛止泻。
叶清热解*,散瘀消肿。
三者以根能治的病最多。全年均可采,挖出后洗净泥土、杂物,鲜用或切片晒干。
选方:
1、治流感:风箱树鲜根、梅叶冬青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梅叶冬青无论叶还是根均苦甘,性寒,能清热解*治感冒。
2、治风火牙痛:风箱树根白皮30g。煮猪瘦肉,吃肉饮汤。(《湖南药物志》)
3、治甲状腺肿:杨梅树根60-g,荔枝干5个。清水煎服。(《福建中医验方》)
荔枝干性味甘酸温。益心肾,养肝血。与散瘀止痛祛痰的风箱树根一个养血,一个散淤,共治甲状腺肿。
4、治急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风箱树根30-6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治肝炎:风箱树根、薏米根、虎杖根各30g。水煎调糖服。(《福建药物志》)
薏米根清热利湿健脾,虎杖根微辛苦酸微寒,舒肝利胆,是治肝炎甚至胆囊结石的良药,与清热解*的风箱树根共治肝炎。
6、治盆腔炎,睾丸炎:风箱树根60g,大血藤、十大功劳、山楂根各3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盆腔炎,睾丸炎通常与湿热,气血淤滞等相关。
大血藤通经活络、散瘀痛、理气行血。
十大功劳清热解*,是提取清热解**连素的主要植物源。
山渣根祛风消肿。
三药与清热解*止血的风箱根共同清热解*,活血化淤消肿,共治病症。
7、治急性肾盂肾炎:风箱树全株30-6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8、治风湿性关节炎:风箱树鲜根60g,豆腐2块。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9、治跌打瘀积作痛:水杨梅干根60g,浸酒g。外擦患处并内服。(《岭南草药志》)
10、治疮痈:杨梅树根每g,浸酒g。以棉花浸贴,不要令其干燥。未成疮痈的会消即消,已成的即溃。(《岭南草药志》)
以上就是风箱树根的药用选方啦。除了药用与观赏,风箱树属还是一个只有6个种的小属,其中美洲3种,亚洲2种,非洲1种,而我国只产风箱树一种。极宝贝。你见到过风箱树吗?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年我在黔西南旅游,听说有个神奇的山洞部落,这个叫中洞的洞里住着十几户居民,还建了小学校,就匆匆赶去。
走了很长一段崎岖山路,进入这个宏大的山洞,正赶上小学上午最后一节课结束,王启刚挥动一根铁棍,敲响了“校钟”——一段约半米长挂在房檐下的工字钢。听到钟声,孩子们雀跃着窜出教室,有的孩子在操场上玩,带了饭的孩子开始吃饭,大多是蒸玉米面,盛在一个小篾编饭盒里。家里穷的孩子不带饭,下午放学,走一个小时山路,回家再吃。
王启刚是代课老师,他的家在山下旁入村,师范毕业后,他曾经到厦门打工半年,挣来的钱还清上学欠款,就回到家乡,在村小当老师,一年前被调到中洞。除了十几个中洞的孩子,学生大多数都住在洞外,最远的在旁入村,要走3小时。启刚说,因为这里学费低,一般小学每学期70元,中洞小学只收20元,遇到有人赞助,就不收钱。
王启刚是老师中唯一的小伙子,每天下午的放学仪式就由他主持,孩子们列队站在操场上,他讲着苗语,简短重复了几句“常规训词”:不要在路上贪玩,要注意安全……
最里面一块空地上正在建一个兰球场。洞内的后半部是小学。王启刚讲起一年前的情况:玉米杆围成几间极其简陋的教室,学生上课时,朗朗书声相互混杂,教室根本不隔音,尽管如此,却丝毫没有影响这些求知欲很强的孩子们。
对王启刚而言,现在的条件已经不错了,老师有了办公室,每个月还能得到50美元工资,这是原来收入的好几倍。这归功于一个美国老人。
家住美国明尼苏达州弗兰克.伯德,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中洞小学的消息,很感动,尤其是照片上“苞谷秆当围墙的三间教室”。
年11月,79岁高龄的弗兰克.伯德来了,同行的还有73岁的汤玛斯.易斯。两位老人从陡峭的山道艰辛跋涉上来,给孩子们带来了书包、衣物、学习用品。还买了油盐、食品等物资送给中洞村民。并首批捐款美元用来修建教室和为村民拉电;每一户人家送元,为他们买耕牛;小学教师每个月发50美元……
一年后的圣诞节,老人又来了,每一户得到元过节钱。尽管村民们也搞不清楚圣诞节是怎么一回事。
年12月20日是中洞通电了。这也是佛兰克.伯德的功劳。
不久,洞口的巨石上架起了”大锅盖”,学校得到一台30多吋电视机,捐赠的,就放在操场上,几个大红字写在竹编蔑席上:“严教勤学,面向未来”,后面有一块新近平整出的地,准备装篮球架。
洞底是一个蓄水池,洞顶的山泉流下来,顺着竹管流到水池里;过去,中洞最大的难题是水,洞里的滴水不够,就到洞外一个山洞去提,洞子很窄,要用嘴叼着水桶,两手攀援这爬出来;遇到干旱季节,就要到更远的山下去挑,几小时往返,用村民的话形容:“出的汗比挑的水还多。”
现在,洞外有了蓄水池,村民不用再去山下挑水,不用再用嘴叼水,不用再排队等洞顶滴水,这还是佛兰克.伯德的功劳。
认识王东灵是在山坡上。那天傍晚,我正在山上拍照,在山道上遇到个年轻姑娘,她很有礼貌地点点头,彼此打了个招呼。我这才得知她就是从河南来这里义务支教的王东灵,当时已经有媒体报导过她。
她上山去看一位大妈。上次去县城,王东灵专门给大妈买了一些吃的。出于好奇,我也跟着去了。
今年67岁的梁花妹大妈带着5岁的小孙子正在自家地里忙着间玉米苗,小孙子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正憨憨地睡。
“大妈的儿子媳妇都到外省打工去了,孙子没人管,只好每天带在身边。”东灵说。天色不早了,大妈准备回家,王东灵轻轻摇醒小宝宝,他睁开眼,看不见奶奶,哇的一声哭了。“别哭,别哭,奶奶在那。”东灵开始哄他。
我和王东灵一起帮着大妈把玉米苗集中起来,放进背篓。小孙子睡眼惺忪的在前面走,人太小,玉米叶打在脸上,气的他直哼哼。
我们跟在后面,看着眼下这一片坡坡坎坎的“地”,少不了一番感慨,这些山地已严重石墨化,小的只有几平方米,最小的只能种一窝玉米。想起以前看的一则笑话,说的就是贵州山区,一个农民在数他的地,怎么数都少了一块,最后发现是被草帽盖住了。这样的地产量很低,一亩地只能产70斤玉米。东灵说,每次看见他们吆喝着牛在这“六分石头四分土”的土地上耕作就特别难受,“不象是牛犁地,简直就是人抬犁。”
回到中洞,在东灵的房间里坐了一会儿。虽然简陋,却很温馨,兰草装在熏黑的竹钵内,还有小柜子,小桌子,都是从村民那里借来的,她最喜欢的是一个木工放线用的墨斗,一个村民专门给她做的。正说话间,间隔用的竹席一阵猛烈响动。她说:“是老鼠。其实我最怕老鼠,没办法,它们是一群不速之客,经常会在深更半夜来。”
东灵是河医院的检验员,看了西部频道上洞穴小学的事情,很激动,向单位请了半年长假,就来了。
我出发时没有告诉父母,担心他们会拖后腿,留下一封信,让小侄子在自己走后交给他们。后来,单位领导从报纸上知道了,还来看过我,是春节前,代表单位向小学捐助了上万元,还破例给我每个月元的工资。我原来是请假离开的,没有工资,每月还要上缴一点费用。
一个学期结束,东灵的半年假到期,回到三门峡。没想到,下学期开学时,东灵又回来了。“实在想念孩子们,还因为那个美国老人事情太感人”。她对我说。
孩子们面前又出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王老师,别提有多高兴。他们甚至用稚嫩的语句,编出一段段赞美王老师的歌谣,写在通往中洞途中的岩洞里,石壁上……
东灵的人缘特别好,不单是学生,村民们都很喜欢她,她可以随便走进任何一户村民家。她住在村民王凤忠家里,和房东阿姨关系最好,就像亲人一样。
“每天晚上,阿姨都用苗语对我说,明天我去种地,你去教书,快睡吧。然后我也用苗语说,好,睡吧。要不就对她说,我明天想吃红薯和芋头。她会笑着答应。第二天,饭桌上肯定摆上这两样我最喜欢吃的东西。我经常和阿姨一起下地,去放牛,跟她学了不少东西,终身受用啊……”王东灵一脸幸福的讲着这些家常琐事。
又一个学期结束,就在即将离开中洞小学前夕,东灵在一次车祸中受了重伤。那天,她到10公里外的宗地乡赶集,准备买些纪念品送给孩子们,回来的路上,农用车压垮了路基,翻下公路,25人受伤,其中就有东灵……
刚刚上任不久的杨校长是中洞小学的创办人。他感慨地说:“20年过去,我又回到这个大山洞,学校已经大变样了。年,县里在中洞召开了一个现场会,我作为坝寨区的普教员来了,那时的中洞一共15户人家,55人,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大的洞穴部落。看到洞里的孩子都没读书,县教育局就决定办学,让我去教育局领取了元钱,买了一盏马灯、一快黑板、一张简易办公桌,买了10块木板做成课桌,凳子由学生自带,当年10月,学校就开学了,只办了一个年级,请到一个代课老师,没有课本,就用当时农民扫盲班的教材代替。第二年,才用上了正式的课本,聘请了正式的民办老师来任教……”
还想多聊一会儿,杨校长马上要去夜校上课,晚上9点到10点,每周1、3、5晚上9点到10点,由中洞小学的老师们轮流担任老师。
夜幕降临,中洞的“夜生活”开始了,有了电的中洞也有了夜间的生活气息:操场上电视机热热闹闹响着,村民在围着看功夫片;几个住校的孩子没有看电视,他们集中在一间教室里自习;村民从地里回家了,一缕缕炊烟升上洞顶,盘旋着飘向洞外,没有屋顶的房间向上敞开着,灯火投射到洞顶上,那些亿万年前地质发育时期地下水的冲刷淘蚀成的一个个“漩涡”被灯火燃亮,连成一片,如巨大的苍穹一般,就像天文馆里出现的夜空天象。
教室里灯影摇弋,一派祥和。除了一群还在埋头读书的孩子,还有一群“老学生”。年龄都在40岁以上,主要是洞里的苗族妇女,包括王东灵的房东阿姨,她们都是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村民……22个学员,都是自愿来读扫盲夜校的,免费上课,除了洞民,还有一个外面的村民,他告诉我,他的家在山下,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30多年前上过小学,只读了一学期,因为没有钱,没能继续读下去。现在,他每课必到,风雨无阻。
这是一幕让人感动的场景,以前只在5、60年代的老电影中见到过。当晚的老师正是杨校长:他翻开农民扫盲班的专用教材,开始朗诵,下面的“学生”跟着很认真地念:“一匹马、一棵树、一尾鱼、一群鸭、一把刀、一条河……”朗朗书声在洞里飘荡。
晚上,我住在一户村民家,房间很大,头上全部敞开,第一次在没有屋顶的房间睡觉,很新鲜。
夜里难以入睡,先是半夜鸡叫,想起小学那篇周扒皮的课文;后半夜起来去洞外方便,蹑手蹑脚的,刚一出门,就被邻家的狗察觉,很快,又惊醒了它的几位同伴,大家一起狂吠不止,洞中的共鸣效果大,到了洞口,有两只狗甚至做出俯冲状,我装作很坦然的样子,总算在一片狂吠声中完成“方便”,惊吓之余,也有点内疚,一时忍不住,惊醒一村人。
很早,外面就有了响动,村民正准备下地,还有人开始生火,那是几个山下旁入村的寄宿生,家离得远,要走三小时山路,只好住在洞里,晚上学习到9点半,早上6点就要起床。二年级的罗登琼抱来一把干树枝,塞在铁锅下面,又鼓足腮帮吹着,一团浓浓的炊烟弥漫起来,接着,呼的一下,红红的火团从锅底窜上来;比她小一岁的王天芬忙着切土豆块,一快小小的菜板,大家轮流用。
过了十分钟,几个男孩子也起来了,洞内光线暗,黑洞洞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用三块石头垒成灶,每个灶台上放着一口铁锅,米饭一起煮,老师说,这一段时间有热心人赞助,师生都可以吃到新鲜的大米;菜分开炒,菜是清一色的土豆,问他们,为什么不带些其他菜,他们都不说话。老师说,他们每个星期来,只背土豆,因为便于存放,没有肉,就带一点猪油,做菜时放一点。
天色渐渐亮了,远处的山峦上洒下一抹阳光,山洞里的早炊还在继续,红红的火光映在孩子们的小脸上,暖洋洋的,和外面的曙光一样。
年3月,我和东灵通了一次电话,问起这些年的情况。她告诉我,那次车祸她伤得很重,盆骨严重断裂,医院治疗了半年,之后又回到中洞。后来,她听说贵州威宁大山里的一所小学搬迁到山下,山上的孩子太小,因下山困难中断了读书,东灵就和几个志愿者去了那里,帮助孩子们继续学习,后来,山上的小学重新恢复,东灵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她不怕吃苦,但村里几只凶猛的流浪狗一直令她心惊,终于有一天,她被狗咬伤,只好选择离开。现在,一提起那几只狗,她仍心有余悸。
中洞是她一生中最牵挂的地方,她和洞里的村民一直有联系,年东灵回去了一次,在山洞里住了几个月。十几年过去,变化很大,多年前小学就搬到山下了,洞里的孩子住校读书;变化最大的是那些妇女,游客越来越多,她们以前只能靠手势和外面人交流,现在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用上了手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