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如何有个体面的晚年,成为越来越多人开始考虑的问题。人老之后面临的护理难,是社会的痛点。
同时,在医院、短期福利院之间频繁搬迁,不被顾及到的老人实在太多,有的人最终病倒在路旁。有尊严的老去,似乎成了奢望,这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
由于我国的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一旦发生意外、疾病,导致行动不便,就需要人照顾,长期护理险,应运而生。
年长期护理险开始在上海、苏州、南通等15个城市进行试点,年开始第二轮试点。试点由各地医保局主导,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办,资金从医保基金、企业、个人等进行筹集,各地标准不一。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
如今,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险,试点已达5年,效果到底如何?今后我们养老能靠它吗?
长期护理险试点以来,收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在长期护理险试点第4年,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长期护理险试点扩围。
我们来看看试点城市的真实案例:
江苏南通的沈桂英今年97岁,年因为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卧床不起。她的女儿沈年英一直在家照顾,但是她自己也快70岁了,有时候也力不从心。
不久后,她听说母亲可以申请长期护理险,便去了当地医保局,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后,给她母亲重度失能的评级。在此之后,专业的护理人员每周都会来三到四次,对她母亲进行专业护理。
沈年英告诉记者,母亲现在每年交元医保和30元长期护理险,就能享受每周3到4次,每次一小时的护理,当地医保局每年还有元补助,用于护理床、床垫、尿不湿等各种辅助器具的购买、租赁。沈年英表示,对长护险很满意,但同时也希望能够增加护理的次数和时长。
因”第六险“受益的还有很多人,如姚建斌,“每年只要自掏腰包30元,就能让岳父享受这么好的服务,这着实让全家松了一口气。”参保人的家人说。
姚建斌患有脑梗,曾长期在二级医疗机构住院天,日均费用元,享受照护保险待遇后转入护理院住院天,日均费用元,医疗费用4.7万元,个人仅负担0.69万元。
试点期间,失能人员享受照护保险待遇后的医疗费用大幅下降,医院转至护理院,个人和家庭负担得到显著减轻。
江苏省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张兵:有很多的,医院里面进行长期住院治疗的,就可以转到机构里面进行长期照护,节约了大量医保基金。
年以来,长期护理险在上海、长春、苏州、宁波等15个城市进行试点,由于各地情况不一,覆盖人群、筹资机制、评估标准、享受待遇等也各有不同。总体看,初步建立了多元筹资机制,覆盖人群也从职工医保参保人群,逐步向城乡居民延伸,各地基金运行平稳。
“第六险”试点很成功,但是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1.标准不统一,还不能全面普及
由于各地老龄化程度、财*实力等各不相同,导致失能人群认定、待遇支付金额、护理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培养等标准无法统一,这给部分居民养老带来了不便。例如在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频繁,异地养老需求大,但标准不统一异地结算就难。
年1月起,上海地区符合条件的参保老人,可办理异地登记备案,实现在异地连锁养老机构享受长期护理险,但全面放开仍需不断探索。
2.护理人员稀缺
长期护理险试点近五年,目前主要是居家护理,机构为补充,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方便,给很多老年人带来了温情。但也存在一些瓶颈,例如护理员短缺,外来人口较多的大城市相对好些,小城市短缺比较显著。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