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益肾渗利法治愈低热一例
张某,女,43岁。初诊∶年5月5日。
主诉及病史∶年开始低热,在37.5℃左右,尤以午后为甚,至今未愈。纳健,腰酸坠而带下,原有肾病。
诊查∶尿检尚基本正常,苔白脉濡。治法∶益肾并渗利。
处方∶干地*12g平地木15g茯苓12g泽泻6g糯稻根9g女贞子9g大功劳叶9g石斛9g薏米仁15g红枣10个7剂
二诊∶服上方药后,体温明显转正常,腰酸带下亦瘥,原方加减。
处方∶干地*12g平地木15g茯苓12g泽泻6g糯稻根9g女贞子9g大功劳叶9g冬瓜子皮各9g石斛9g薏米仁15g红枣10个10剂
本例属于肾虚有热,阴分尚不甚亏,湿滞得不到疏化。低热4年余,腰酸,脉濡、苔白。凭此脉症,药用六味汤之半,以益肾、清热、渗湿,加药相助调理。其中十大功劳叶,《本草汇言》称其"去风湿,活气血,利筋骨,健腰脚"。何老用此,可称药尽其用。
七、桂枝茯苓丸治愈癜病一例
胡某,女,29岁。初诊∶年1月8日。
主诉及病史∶年1月15日做右侧宫外孕手术后,月经混乱,每行超前、落后或淋漓10余日不止。
诊查∶右侧腹部有块状物,推之固定不移,溲时腰部不舒,脉微弦,苔薄。治法∶以散瘤结理血脉为主。
处方∶丹参12g桂枝6g当归9g制香附9g川楝子9g桃仁6g茯苓9g白芍9g
二诊∶1月22日。上方药服5剂后感觉舒服,原方加川芎4.5g续服。
三诊∶2月12日。上方药服7剂后,右侧腹部块状物已消失,左侧略感牵掣作痛。本次经行时日较短,亦未见淋漓。脉微弦,苔薄。以原意进并益气血。
处方∶丹参12g川桂枝6g当归9g制香附9g川楝子9g桃仁6g茯苓9g白芍9g鸡血藤12g太子参12g陈皮4.5g7剂
四诊∶2月26日。肿块消失以后,溲时腹部尚有牵掣感,经将行。以解痛调达为续。处方∶丹参9g元胡9g川楝子9g桂枝6g当归9g制香附9g大腹皮9g白芍9g广木香4.5g玫瑰花4.5g沉香化气丸12g(包煎)7剂
五诊∶3月5日。服上方药后溲时腹牵掣痛已解。原方续进。
处方∶丹参9g延胡9g川楝子9g桂枝6g当归9g制香附9g生甘草4.5g大腹皮9g白芍9g桃仁4.5g沉香化气丸12g(包煎)7剂
六诊∶3月12日。腹痛解,肿块消,诸恙悉瘥,再予巩固。
处方∶丹参9g延胡9g川楝子9g陈蒲壳9g桂枝6g制香附9g生甘草6;大腹皮9g桃仁4.5g沉香化气丸12g(包煎)7剂
本例腹部藏块,起于1年前宫外孕手术后。治程共2个月,瘢块消失仅用20天左右。治疗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诊二诊为第1阶段,以《金匮》桂枝茯苓丸为主方,疗效显著,瘢块消失,经行接近正常;三诊四诊为第2阶段,宗原法加疏理气血药,四诊方的元胡、川楝子、沉香化气丸等,是服桂枝茯苓丸后的理气蠲痛法;五诊六诊为第3阶段,所用方药是瘢消痛除后的调理剂。治疗层次,有条不紊。值得注意的是,前后6方,全用丹参、桂枝,伍用归、芍、桃仁,而丹皮则未见用,说明丹参活血行瘀之功胜于丹皮,特志之以待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