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视觉志
(ID:iiidaily)
作者:罗发财
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里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帝时候有个火正官,
名叫祝融。
那时候燧人发明钻木取火,
还不大会保存火和利用火。
一个叫黎的孩子特别喜欢跟火亲近,
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
火到了他的手里,
只要不是长途传递,
就能长期保存下来。
图自unsplash
黎会用火烧菜、煮饭、
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跑蚊虫。
后来,他还发现了石头取火的方法。
把火的各种用途,
传递给了百姓。
*帝知道黎有这么大的功劳,
封他当了个专门管火的火正官。
说:“黎,我来给你取个大名吧,
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
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
年5月15日,
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
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
难掩激动,
流下了泪水。
其实自古以来,
火星一直都被误解为战乱与杀戮的象征。
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以及现代航天技术的进步,
终于让我们知道火星上却一点火都没有,
相反却有着大量的水和冰。
其充满二氧化碳的大气,
或许真的曾孕育过最初的生命。
我们用筚路蓝缕的三千年时光,
终于走出了地球,
有机会踏上上古神明们的故乡看看,
去化解人们千年来的那些误解、迷惑。
图自unsplash
我想祝融二字不仅仅代表火神,
火也代表了当年人们不了解这个世界,
在黑暗中突然看见的光明。
「在上古先民们第一次仰望星空的时候,
祝融,便蕴含了他们对于浩瀚苍穹最初的向往。」
那些神明,
在古老的文明体系里演化数千年后,
以另一种方式重回大地。
因为未知,所以混沌。
因为探索,才拥有光明。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淮南子·览冥训》
以前的人们说起嫦娥,
总要带着几分唏嘘的。
说她费尽心机偷了长生不老药,
却在广寒宫独守寂寥。
图自unsplash
嫦娥曾是神话时代失落的女神,
她不像其他女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她仿佛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对月亮充满了向往,
我国探月工程大抵也因此得名为“嫦娥工程”。
最近一次的嫦娥五号探测器,
就属于中国探月工程三期,
它将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
从月球上采集月岩、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使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
第三个实现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这一系列的成就,
离不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努力,
其中不得不提的,
是被誉为嫦娥向导的铺路人叶叔华。
20世纪50—60年代,
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
其精度从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所以她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年轻的时候,
她还参加过「两弹一星」。
后来,叶院士倡导将射电甚长基线
(VLBI)技术应用于空间探测。
21世纪初,这个技术列为探月卫星测轨的重要手段。
中国VLBI天文测量网作为测控系统的测轨分系统,
在嫦娥一号测轨中起到关键作用。
如今,94岁的她,还活跃在科研圈。
参与了嫦娥计划很多重要的环节。
看一个采访纪录片,我才知道,
叶叔华院士一把年纪,
依旧住在六十几平房子中,
每天一个人去天文台食堂吃饭。
并不是住不起大房子,
也不是没有钱下馆子,
而是她根本不在乎这些。
她过着最平凡的日子,
做着最不平凡的事。
「我们不但要到月球上去,
很快还有到火星上的计划,
也许有一天我们跑去把它绿化了,
温度也低了,
那么十代、二十代、一百代以后
可以移民到那儿去。」
遥远的以前,没有人理解嫦娥。
而现在,所有人都敬佩「嫦娥」。
她代表着那份属于女性的独立和孤勇,
不畏世俗,只追寻飞上月亮的梦想。
千年后的叶叔华,
也一样。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远古时代的我国北部
一座巍峨雄伟的山上
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
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
那时世界荒凉落后,
*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有一年天大旱。
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
人们无法继续生活。
夸父发誓要把太阳捉住,
拯救黎明百姓。
夸父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
他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
追了九天九夜,
却在似乎马上要触碰到太阳时累的晕倒,
醒来太阳又离他好远。
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再次出发,
浑身的水分被太阳蒸干,
他喝下了*河水、渭河水也无济于事,
最后因为体力不支而倒下。
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
死时扔下的手杖,
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
图自unsplash
夸父计划
(英文:KuafuMission),
是中国的一个太阳监测卫星计划,
又称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
夸父计划由三颗卫星组成,
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
太阳活动导致的地球近地空间环境的变化、
以及地球极光分布等。
计划发布时引起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