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老人说,要积德行善,常做好事。只有常做好事,才能够积累福德,拥有好运。古德圣贤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来告诉我们,行善与作恶所带来的因果报应。
但是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常常行善,但却却并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效果呢?如果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就来看看佛教的大德南怀瑾先生是如何解答的吧。
南老师说,真正的行善是“善行无辙迹”,也就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高洁之人,他所做的善事是不落痕迹的,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也非常重视“阴功积德”。
一个人有道德的人呢,行善是不欲人知的,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求回报。而如果做了一点好事,就要拿来炫耀,让人宣扬,那就与古人教导我们的精神差太多了。
所以,真正善的行为,不是车辆路过道路,留下痕迹一样,而是要不露痕迹。如果留下痕迹,有了轮胎印记,就知道车子经过那里,这就等于自挂招牌,宣扬形迹了。
古人言:善于欲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要是学佛修道,会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无上大道并非人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本是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大道无形,一旦有了方法和境界,也就落得个下乘,就像车经过道路留下痕迹一般,已经有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但是一个人如果做了好事善事,尽管想要做到不使人知,不自我显扬,但是“为善最乐”的心情,却存在在心中,那么就算只求“阴功积德”,可还是会在心理上有善行的痕迹。
这就好像佛教中教导人们布施,必须要做到“三体轮空”。三体轮空,就是说,在当你布施帮助他人时,“布施者”的我相、“接受者”的他相和行善本身这件“施事”,这三种心理和行为都必须要做到当下皆空,不着相、不留恋,才能真正做到布施的最高境界。
当看到这里我们就好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我们在行善布施时,有没有空掉自我、有没有空掉帮助的人、有没有空掉行善这件事本身?如果心中一直惦记着这些,那么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的达到大善、至善的修行境界。
如果自己非但没有做到三体轮空,反而在行善后就不断的要求回报的出现,福报的积累,那么这就变成了一场交易,行善就成为了你为了换取世间利益的一种商品。那么行善本身这件事情所能获取的福德,也就大打折扣了。
古人有一句话说非常有道理,特别适合说给现在人,那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现在人的功利心都太重,目的性都太强,心有特别的心急。凡事都要求一个结果,就连行善这件不求回报的善事本身,都被人在无形中加上了筹码。
有些人在佛前发愿:我放多少生,求佛菩萨加持我赚多少钱;我布施多少钱,让我们的公司利润翻几番。这些行为和思想并不是说不好,也不是说不对。当然如果行善的人赚到了钱,肯定会有更多的财富来做更多的善事,利益更多的众生。但是如果过于执着结果,难免落得一个有所求、渴望利己的欲望境界,善行就不那么完美了。
▼点击下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