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苇叶情
//许鹤鸣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汤显祖)”
端午节到了,家家忙着张罗包粽子。粽子是将糯米用苇叶包好,用棉线或麻线扎紧,放在锅里煮,有时在糯米里放些赤豆、红枣或几块肉,煮熟后便闻得一阵阵清香;尤其剥开粽皮,其清香是十分馋人的。小时候活动量大,一口气能吃好几个,父母总限制我们不能多吃,吃多了,易积食。
苇叶,即芦苇的叶子。我自幼生长在上海市区,粽子吃过,对苇叶及芦苇确实没有什么概念。念中学时,课文中有一篇《诗经·蒹葭(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成现代语言是“芦苇苍苍,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在河水的那一方,沿着弯弯曲曲的河水找她,道路阻隔又漫长……”诗是爱情诗。在公元前数世纪,青青的芦苇已进入诗人对爱情的描写。但这仅仅是书本上读到的,对芦苇确实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
真正对芦苇感兴趣的是有篇文章写在长江出海处,对苍苍茫茫,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进行描写。那是一片大湿地,能净化水质,对污水处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又为多种候鸟提供了栖息地。于是我在太湖、蠡湖沿岸以及不起眼的河畔,对芦苇进行观赏;她谈不上出众的美丽,但也是挺秀耸翠,挺立在湖畔,她婀娜的身姿,摇曳在微风中,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有一次,我在苏州市光福镇冲山太湖沿岸,见到成片成片森林般的芦苇荡,她不仅净化了太湖水,还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据介绍,这一大批芦苇荡,在抗日战争时期间,掩护了抗日游击队,保障了游击队的生存,狠狠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伪*,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人们对这一大片芦苇荡怀有深深的敬意。
天气转凉,秋意渐浓。轻轻柔柔的芦苇正随风飘荡,形成一片白色的花海;绿叶、白花和蓝天构成一幅画,成为秋日最佳的取景之一,秋天是芦苇荡最美的时节。
从有关资料上知道,芦苇具有改良盐、碱和沼泽地的作用,能净化污染的水域,增加土壤的肥力;它的根、茎、叶都可入药,是人类的至宝。我站在太湖沿岸的芦苇荡旁,深深地感受到芦苇是平凡的,但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数千上百万年了,让人类得益。
由此我想到,诚然人不一定要长得很美(当然长得美也好!),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她)能为大家办实事,解脱人间的困境,有所开拓,他(她)就是一个有作为的人。芦苇谈不上很美,她朴实、实用,为人类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它是人类的朋友,人类的至宝,我们不能忘记它,更要保护它,多多的培植它。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呵呵,绿色的苇叶是平凡的,用它包的粽子,几千年了,人们忘不了它的清香。
年10月
年5月修改
—END—
作者简介:许鹤鸣,笔名胡杨,上海市人,工程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退休后除了专业上继续发挥余热,笔耕不辍,坚持文学创作,在博客、报刊上发表各类散文和小说。现已出版25万字散文集《人生苦旅》,曾获首届华夏散文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
告示●《思远斋》由江南作家虹全老师创办,旨在与国内外文友学习交流之纯文学平台。
●《思远斋》重视名家,同时大力扶持草根,欢迎各界文友投稿。
●《思远斋》接受电子版来稿,请附上作者简介、作者照片和联系方式。
《思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