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越溪文士叶隽,字永之,生平未详。旅居日本,著有《煎茶诀》传世。日本现有用日文假名标注的两种汉字刻本:一是宝历(清乾隆十六年—廿九年,—)本,现藏大阪中央图书馆;二是明治戊寅(,清光绪戊寅四年)本。两版刻印时间相差年左右。
现存宝历本并非原刻本,而是宽*丙辰(清嘉庆元年,年)重刻增补本,与原刻本相差40年左右。原刻本可能是叶隽晚年或逝世稍后版本,已经失传。宽*丙辰重刻增补本署名越溪叶隽永之撰,蕉中老衲补。蕉中老衲即大典禅师(—),别号不生道人。系著名茶人,著有《茶经评说》,为《煎茶诀》增补了一些内容,在叶氏原文中搀杂了一些本人煎茶体会。跋语作者木孔恭(—),名前冠“浪华蒹葭堂”,为当时大阪著名儒商、收藏家,多珍本秘籍,本书的刊印当经其手。
收录叶隽《煎茶诀》明治、宝历本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年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明治本由小田诚一郎校点,删去了蕉中增补部分,专家认为该本还原了叶氏《煎茶诀》原貌,并有明治时著名慈溪籍旅日华人王治本(—)序言。
《煎茶诀》在传承中国唐代的煎茶法以及在日本的传播,具有一定意义。年,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将上述两种版本均收录其中,由郑培凯、朱自振校注。《煎茶诀》分藏茶、择水、洁瓶、候汤、煎茶、淹茶六章多字。另附明代宁波著名茶人、文学家、戏剧家屠隆《考槃余事·茶说》七章,分别是茶具、书斋、单条画、袖炉、笔床、诗筒葵笺、印色池。作者自注:“右(上)七项,载屠龙(隆)《考槃余事》,聊采录以示诸君子。”由此可见作者叶隽是熟读屠隆《考槃余事》等历代茶著及传统文化的爱茶文士或学者。
日本主要传承中国唐代之煎茶法和宋代点茶法,后者又称抹茶。煎茶法主要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新水活火,水候三沸。分茶最适宜的是头三碗,饮茶趁热,及时洁器。叶氏六章记载了煎茶之要诀。木孔恭在跋语中评论说:“《茶诀》一篇,语不多而要妙尽矣。”
《煎茶诀序》:
“且一草一木罔不得山川之气而生动也,唯茶之得气最精,因能兼色香味之全美焉。是茶有色香味之美,而茶之生气全兮,然所以保其气而勿失者,非茶所能自主哉。采之采之而后必有以藏之,如获稻然,既有秋收,必有冬藏。藏之先,期其干脆也,利用焙藏之,须有以蓄贮也,利用器藏之不善,湿色郁而色枯,冷气侵而香败,原气泄而味变,气之失也,岂得咎茶之不美乎。然藏之于平时需用之于一时,而用之法在于煎。张志和所谓竹里煎茶,亦雅人之深致也。磁盅以整之,竹笼以漉之,明水以调之,文火以沸之,其色青且碧,其香幽且烈,其味醇且和,可以清诗思,涤烦渴。斯得其茶气之美者兮,是在煎之善。若水则分江泉、山泉,火则详九沸九变,器则取其洁不取其贵,汤则甲其新不用其陈,是以水之气助其茶之气,以火之气发其茶之气,以气之洁者不致污其气,以汤之新者不至败其气,气得而色香味之美全矣。吾故曰:人之气配义与道,茶之气配水与火,火济而茶之能事尽兮,茶之妙诀得兮。友人以煎茶诀索序,予为之详叙如此。”
右录浙东桼园王治本撰煎茶诀序。戊寅七月溪上雪卿冯沄时客东都。
明治本附有王治本所作《煎茶诀序》,为《煎茶诀》锦上添花。其中写到:“夫一草一木罔不得山川之气而生动也,唯茶之得气最精,因能兼色香味之全美焉。……人之气配义与道,茶之气配水与火,火济而茶之能事尽兮,茶之妙诀得兮。友人以《煎茶诀》索序,予为之详叙如此。”
明治版《煎茶诀》书影
而《煎茶诀》在日本经日人编辑、删改后出版了“宽*重刻宝历本”和“明治本”,分别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和大阪中央图书馆。
当年在日本风靡一时的“煎茶指导手册”到底讲了什么?一起来看看明治本《煎茶诀》的无增补版吧。
01、藏茶
初得茶,要极干脆。若不干脆,须一焙之,然后用壶佳者贮之。小有疏漏,致损气味,当慎保护。其焙法:用卷张纸散布茶叶,远火焙之,令煴煴渐干。其壶如尝为冷湿所漫者,用煎茶至浓者洗涤之,曝日待干、封固,则可用也。
第一则《藏茶》,讲的是如何存放茶叶。
一开始获得茶叶,要没有一点水分且特别松脆的。如果不够干、脆,就需要一概烘干,之后再用上好的壶贮存。
这些步骤有一点疏漏就会导致损坏茶叶的气味,所以应当谨慎保护。
烘焙的方法是这样的:将茶叶铺开陈列在纸上,卷裹成圆筒形,再远远地用微弱的火烘烤它,使茶叶逐渐失去水分。
而用来贮存的壶如果曾经被低温、湿气玷污过的,应该用煮得很浓郁的茶洗涤它,在而后阳光下晒干后密封牢固,就可以用了——也就是以茶洗壶,保证茶的贮存工具也有足够的“茶气”。
02、择水
煎茶,水功居半。陆氏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拣乳泉、石池涓涓流出者;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佳也。然互有上下,品可辨也。有一种水,至澄而性恶,不可不择。若取水于远欲宿之,须以白石椭而泽者四、五,沈着或以同煮之;能利清洁。*山谷诗:锡谷、寒泉、椭石俱是也。
第二则《择水》,讲的是如何选择沏茶的水。
煮茶,水的功劳占了一半。
陆羽说过:用山水最佳,江水中等,井水为下品。山水,最好要选乳石上的滴水、石头上缓缓流出的池水。江水,要选距离众人远的;井水,要选引水多的。然而几种水彼此之间都有优劣,品尝后就可以分辨。
如果取水的地方比较远,就要隔夜后才可以饮用,需要用四五颗白色光滑的椭圆石子沉在水中或者一同煮制,这样有利于清洁水质。
03、洁瓶
瓶不论好丑,唯要洁净。一煎之后,便当辄去残叶,用粽扎刷涤一过,以当后用。不尔,旧染浸淫,使芳鲜不发。若值旧染者,须煮水一过,去之然后更用。
第三则《洁瓶》,讲的是如何清洗用来煮茶的瓶子。
瓶子不管是否好看,必须要干净。煮过一次茶之后,就要把残余的茶叶去除掉,用刷子刷洗一遍,方便后续使用。
如果不这样,瓶子就会被旧茶浸染,使新茶的芳香鲜爽无法被激发。如果碰上被旧茶染了颜色的瓶子,需要用水煮一遍,去除颜色后再使用。
相当于在教我们如何清理茶垢。
04、候汤
凡每煎茶,用新水活火,莫用熟汤及釜铫之汤。熟汤,软弱不应茶气;釜铫之汤,自然有气妨乎茶味。陆氏论“三沸”,当须“腾波鼓浪”而后投茶;不尔,芳烈不发。
第四则《候汤》,讲的是煎水的过程。
但凡是煎茶的时候,都要用新打的水和大火,不可以用煮沸过的水,因为它太软了,水气消散,无法激发茶气;也不可以用金属器具烧出来的水,因为它会沾染铁锈气味,影响茶香。
陆羽有“三沸”的观点: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三沸后再投茶进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茶叶的芳香。
05、煎茶
世人多贮茶不密,临煎焙之,或至欲焦,此婆子村所供,大非雅赏。江州茶尤不宜焙,其它或焙,亦远火然耳。大抵水一合,用茶可三分。若洗茶者,以小笼盛茶叶,承以碗,浇沸汤以箸搅之,漉出则尘垢皆漏脱去;然后投入瓶中,色、味极佳。要在速疾,少缓慢,则气脱不佳。如华制茶,尤宜洗用。
第五则《煎茶》,讲的是煮茶的过程。
大部分人们储存茶叶不够严密,容易受潮,所以到了要煎茶的时候才焙干它,有时会烤到快焦了,这样的茶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江州的茶叶特别不适合烤干,其他的茶叶即使要焙干,火也要放得远远的,用小火慢慢烤。
煎茶的水一合(约ml)大概可以分成三份。洗茶的时候,用小茶笼装着茶叶,底下用碗承接,沸水浇灌的同时用筷子搅拌,灰尘渗出后将其过滤出去;然后将洗过的茶投入瓶中,色泽和味道都特别好。
重要的是要迅速,如果动作慢了茶气就会消散,口感不好。花茶一类就特别适合洗茶。
06、淹茶
华制茶,不可煎。瓶中制茶,以熟汤沃焉,谓之泡茶。或以锺,谓之中茶。皆当先胁之令热,或入汤之后盖之;再以汤外溉之,则茶气尽发矣。
第六则《淹茶》,讲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泡茶。
花做的茶不可以煮。
在瓶中做茶,要用冲开水下去温泡,就是泡茶。或者用锺(一种圆形的铜壶)代替瓶,这样就叫做中茶。这两种方式都是让茶叶在水中温热起来,再盖上盖子;之后再把茶汤倒出来,这样茶的风味就尽在茶汤里面了。
木村蒹葭堂曾在跋文中说,“茶诀一篇,言语不多而要妙尽矣。”概括了《煎茶诀》的简要实用性。书中《藏茶》《择水》《洁瓶》《候汤》等各项叙述言简意赅,颇得要领。
《煎茶诀》在日本煎茶文化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文/网络综合
品味生活,从茶开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与朋友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