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禾(he-2):
《说文》:禾,户戈切。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通: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省。‘’象其穗。凡禾之属皆从禾。
古文字写作‘或或’,为一株成熟禾谷的形象摹画。下为根,中间是禾茎与叶,上部是偏向一边的谷穗。其本义为‘谷子’,学名‘粟’,脱壳以后就是‘小米’。如《说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如《诗·国风·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下为根,中间是茎与叶,上部是偏向一边的谷穗禾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秦汉以后,‘禾’成为谷类农作物的总称。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的‘禾’字,既可指禾谷,又可泛指其他谷类作物。
由其所组汉字大多与农作物相关。如:稷、稻、秧、稼、种、秀等。
人肩上背着禾谷为‘秊(nian-2,或或)’。以此会意表示:有了好的收成,人们正把收获的粮食扛回家。现代汉字写作‘年’。如《说文》:年,谷熟也。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人们正把收获的粮食扛回家秊-年图片来自网络
远古时的粮食种植,一年只种一次,只能有一次收成。由此,‘年’字引申为‘时间单位’,指:周年。如《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泛指:岁月、时间。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秊-年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延伸指:人的年龄。如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又指:人的寿命。如《世说新语·品藻》:人固不可以无年。
为了祈盼风调雨顺,粮食有个好的收成,古时的帝王都有祭祀天地的习惯做法。北京天坛公园的‘祈年殿’,便是封建帝王进行祭祀、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好年景’的地方。
秦(qin-2,或):早期字形上为双手握持‘杵’的‘舂’字简省,下为多株‘禾谷’。以此会意表示:粮食丰收,舂谷为食。后成为古部落并诸侯国名及地名。
粮食丰收舂谷为食秦图片来自网络
之所以名为‘秦’,与其重视农业粮食生产有关。农业耕作,使人们摆脱了没有充足保证的、时有时无的原始狩猎和采集方式。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秦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商鞅变法后的‘秦’之国策为:耕、战,并以此作为授予国民功劳爵禄的依据。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所谓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道理即在于此。
7-24)秝(li-4):
《说文》:秝,郎击切。稀疏适也。从二禾。凡秝之属皆从秝。读若歷(简:历)。
古文字写作‘或’,以两个‘禾(he-2)’组字。既单纯地表示‘两株禾谷’;又以此会意表示:农田里禾苗行列均匀的意思。如《说文》:秝,稀疏适也。
既表示两株禾谷又会意表示农田里禾苗行列均匀秝图片来自网络
禾谷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时过密、过疏都会影响产量。因此,掌握合适的种植密度非常重要。禾苗行列均匀,既利于禾苗生长,又可有效地掌握计量。由此有‘分明、清晰’的引申义。此字义后由‘厤-或或、歷-或或’替代,现代汉字写作‘历’。如词组‘历历在目’中‘历’字的含义。
手中拿着两株禾谷为‘兼(jian-1,或)’。以此延伸泛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物品,归拢合并在一起的意思。如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丞相兼枢密使。
‘秝’由两个‘禾’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
7-25)黍(shu-3):
《说文》:黍,舒吕切。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凡黍之属皆从黍。
古文字写作‘或或’,早期字形下为‘根’,中间是茎叶,上部为谷穗分叉斜着垂下来的植株样子,边上还有一个‘水’字。‘黍’俗称为‘黍子’,又被称为‘稷’。
夏季雨后种植上部谷穗分叉斜垂的粮食作物黍图片来自网络
‘黍’的原产地在古华夏北部区域,在古时种植普遍。如《诗经·魏风·硕鼠》:无食我黍。之所以字体中有‘水’,源于‘黍’需在夏季的雨后种植。
其籽实比小米略大,色泽金*。蒸煮熟后有香味,有黏性。所以其又被称作‘*黏米’。适合做糕,也是古时很好的酿酒原料。
添加引申义为‘附着’并表音的‘占(zhan-1)’为‘黏(nian-2,)’,以此表示:蒸熟后的‘黍子’相互黏连的意思。如《说文》:黏,相着也。从黍、占声。其字又写作‘粘’。从‘米-*黏米’与从‘黍’意同。
‘黍’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禾’字旁。
7-26)‘’(xiang-1):
《说文》:‘’,许良切。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凡‘’之属皆从‘’。
古文字写作‘或或’,早期字形上为‘來-麥(mai-4,简:麦)’或‘禾(he-2)’,下为‘口-嘴巴’。后期字形上为‘黍(shu-3)’,下为‘甘(gan-1)’。以此会意表示:口中品尝禾谷黍麦成熟的味道。现代汉字写作‘香’,将上部的‘黍’简省为‘禾’。后泛指:五谷的香美。如《诗·周颂·载芟》:有飶(bi-4)其香,邦家之光。
口中品尝禾谷黍麦成熟的味道-香图片来自网络
引申指:好闻的气味。如《淮南子·外储说左下》: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延伸有:美好的含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冽。
又有‘受欢迎、受赞美’的衍生义。如王维《少年行》:孰知不问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添加意为‘击磬奏乐’的‘磬(qing-4)’字简省为‘馨(xin-1,)’。以‘磬声清脆远传’会意表示:传播、散布很远的芳香。如《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后用以形容声誉流芳后世。如《晋书》:化盛隆周,垂馨千祀。
添加意为‘往返的脚步’并表音的‘复(fu-4)’为‘馥(fu-4,)’。以此表示:浓郁持久的香气散发。如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
‘’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的‘香’归入‘禾’字旁。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点击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简说
道炁开脉轮福慧安身心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点击以下历史好文寻妙缘: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5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4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3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2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1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6-6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6-5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6-4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6-3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6-2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6-1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6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5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4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3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2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1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0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9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8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7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6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5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4
五*月天风姤卦扶摇直上九万里(不可不读)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3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2
详情可一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