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疗效的评价
TUhjnbcbe - 2022/6/27 17:31:00

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疗效,如果没有疗效,再吹得天花乱坠的理论,再高科技的检测手段,都是徒劳,只是劳民伤财而已。

那么,如何判定疗效呢?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无可挑剔的标准。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就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观测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和验证的,这就是所谓的循证医学。看起来非常完美,而实际临床上发现,往往与这种结论并不完全契合,甚至大相径庭。许多病人因为影像学实验室没有任何证据,但是人的症状却明显存在,比如发热、咳嗽、出汗、抽搐等等,甚至是主观的酸、麻、凉、胀、痛、痒等。后者可以用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进行概括,而前者除了用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无力推卸,实际上却毫无办法。而且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并不与临床同步,比如大叶性肺炎初期,发热、咳嗽、咯铁锈色痰,双肺湿罗音,叩击性浊音非常明显,而影像学没有任何异常;后期各种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而影像学仍然显示肺部异常。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须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都是在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时间所反映的情况,而人体或者说病情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些检查结果只能作为临床参考。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开始本末倒置,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诊断当成唯一诊断病情的金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医学的无奈,也是人类的悲哀!

同理,如果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当成疗效的唯一标准是根本错误的,只能是参照标准。比如新冠肺炎,临床治愈的标准是连续三次核酸阴性和肺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许多新冠肺炎病人虽然符合这个标准,但是仍然有潮热、盗汗、嗅觉丧失、咳嗽、咯痰、胸闷、气短、乏力、心悸……但是这些病人就被“治愈”了。稍微有独立思想的人都知道,这是非常荒谬的。但是这个确实是真实情况。

疾病是否痊愈的标准应该是以健康人为参照,当然,因为医学的局限性和人体的复杂性,疗效的判断标准在实际临床中分为几个档次。

最理想的疗效是身体完全恢复正常,一是主观感觉无任何异常,二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完全正常。

其次是主观感觉无任何异常,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一些异常,但是不影响个人生活。

第三是有一些轻微症状遗留,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一些异常,生活有一些影响,比如跑步、持重等。

最后是生命活动明显受影响,有明显的症状,但是比原来减轻,或者没有进行性加重。这种状态下,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已经毫无意义。各种不可逆的损伤和多脏器衰竭,恶病质的形成。这些检查和治疗基本没有任何意义,除了对病人造成进一步的身心损伤,多挣一些不义之财以外,看不到任何实际意义。

判断疗效除了前面论述的纬度以外,还有药物(包括其它治疗)的*副作用和时间两个纬度。

医源性疾病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药物对人体的影响除了治疗作用以外,同时会损伤人体。既有及时发生的,比如过敏反应;又有远期的*副作用,需要长时间才能够反应出来,比如形成肿瘤甚至是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脱发、恶心、食欲不振,甚至是继发肿瘤;放疗既可以杀死癌细胞,同时又会杀死正常细胞,同样也可以导致肿瘤;手术会导致正常身体结构遭到破坏,身体的生理功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加速人体的死亡。所以,临床要权衡利弊,不可追求所谓及时疗效,而最终人财两失。作为病人,一定要详细询问主治医师,各种治疗可能导致的后果,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当然,医生和病人的信息是不对等的,所以最终只能看你的运气。须知夸大疗效和尽量淡化药物或医疗技术的负面影响,夸大病情的严重程度衬托他自己的功劳(治好是医术高明,治死了就是尽力),这些是普遍情况,地球人都知道。比如前两年的瑞德西韦和最近的辉瑞特效药,在新冠疫情面前是一地鸡毛!朝鲜没有新冠疫苗没有新冠特效药,其死亡率远远低于拥有这“两大神器”的美国,这不得不说是天大的讽刺。以此类推,现代医学的许多结论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多少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再说时间这个纬度,一种疾病,多长时间治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方面说某些疾病是自愈性的,另一方面又要求早发现早治疗,这算不算是精神分裂?事实上,现在能治愈的疾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可以自愈的。问题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生存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同,生活习惯和饮食差异非常大。所以每个人的自愈力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能不能自愈并不能提前知道,若没有自愈,反倒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那就得不偿失了。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自愈的根本是免疫力,但是免疫力超强又会导致免疫系统疾病,而且对于免疫系统疾病,现代医学无能为力,这算不算自相矛盾?中医认为人体自愈靠的是正气,所以治疗就是顺势而为。现代医学治疗大叶性肺炎的疗程是7天或者是热退后72小时,那么用中药治疗,临床治愈的时间只需要5天,算不算是中医治愈?以此类推,同样的时间内治愈同一种疾病,现代医学就是治愈,而中医治疗后就是病人自愈?这种典型双标不仅仅在医学领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表现,所以就见怪不怪了。

许多人把中医吹捧得无所不能,这不是真正的中医,这叫捧杀,甚至是中医黑故意为之,当然也不乏有些中医胡乱吹嘘,或者一叶障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一剂知,二剂已”,这个是特定条件下的结果,而不是普遍存在,或者必然结果。须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没有这种水平,难不成你已经远远超过他了?须知不同疾病不同的人,其治疗和恢复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有一些疾病是“死证”。《灵枢.九针十二原》有“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的原文。但是这句话的适应范围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并不是指任何疾病。要不然《伤寒论》和《*帝内经》就不会有各种死证了。所以,医生不要吹嘘,要实事求是;同理,病人也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基本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那种不客观不实在的期望是不可取的,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总之,疗效评价以健康人为标准才是根本。作为医生,把这个痊愈标准作为最高目标,而不是只看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当中尽可能降低对病人的次伤害,最短的时间(相对)和最低的费用解决问题,这个应该是作为医生追求的目标。

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素问.腹中论》

疬风素刺其肿上,出恶气,肿尽乃止。先刺肉百日汗出,再刺骨百日汗出,须眉生乃止。《素问.长刺节论》

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实而强为太过,病在外,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不实而微为不及,病在内,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来盛气衰,故曰钩;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毛而中央坚两旁虚为太过,病在外,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外,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沉以搏,故曰营;来如弹石,此谓太过,病在外,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脾脉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如水之流,此谓太过,病在外,令人四肢不举;如鸟之喙坚硬者,此谓不及,病在中,令人九窍闭塞不通名曰重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传行至其所不胜乃死,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以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痺、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痺,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癉,腹中热、烦心、出*;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闷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大骨枯稾、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稾、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稾、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期十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稾、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期一岁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稾、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死;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死;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伤寒论》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伤寒论》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伤寒论》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伤寒论》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伤寒论》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伤寒论》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以*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论》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论》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伤寒论》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论》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睟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伤寒论》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伤寒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疗效的评价